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從ECFA看服務貿易協議對台灣的影響

一、前言
今年6月21日馬政府與中國簽署服務貿易協議(以下簡稱服貿協議)後,隨即引起國內許多中小企業(如印刷業、美容業…)、學術界、勞工團體的反彈與批判。馬政府的國策顧問郝明義先生,甚至辭掉「國策顧問」頭銜,以示抗議。立法院院長王金平也指出,今天的服貿協議就和當年的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很像,行政部門專擅,事前不多溝通,致擴大爭議。王金平院長對行政部門黑箱服貿協議的指責,更引爆中國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九月「鍘王計畫」。但仍有少數擁馬者認為服貿協議會讓台灣更好!
而此波民間反對服貿協議的聲浪,則遠遠超過三年前反對ECFA的聲浪。這顯示人民普遍覺醒了嗎?還是服貿協議對台灣社會的衝擊遠甚於ECFA?其實,要瞭解服貿協議對台灣的衝擊有多嚴重,只要看ECFA的衝擊就可知過半了。因為服貿協議乃是依ECFA文本第四條服務貿易的條文,雙方密室黑箱「磋商」後所簽署的協議。簽署服貿協議就是要進一步具體落實ECFA ,讓「一中市場」的建構往前再邁進一大步。
二、ECFA究竟是什麼東西?
2010年6月29日,台灣的海基會與中國的海協會,在中國重慶正式簽署ECFA。基本上,ECFA是仿效CEPA(中國中央政府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地方政府所簽署的「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而來的經貿安排,是CEPA的翻版。ECFA第十條爭端解決,係由雙方透過協商解決,或由根據本協議第十一條設立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以適當方式加以解決。這是比照CEPA的爭端解決機制。台灣與中國同為世界貿易組織(WTO)會員,任何貿易爭端都可透過WTO的爭端處理機制來解決。而ECFA將爭端處理機制從WTO抽離出來,比照CEPA的爭端解決機制,視為「一個中國」內部事務來處理,對台灣而言,等於是拋棄主權、實質「港澳化」。
ECFA也是要建構「一中市場」的開端,要追求台灣與中國的「經濟整合」,雙方的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往來全面自由化,為政治上的「終極統一」鋪好坦途。依WTO的規範,ECFA屬過渡性協議,簽署後十年內,雙方必須完成九成以上的商品、服務免關稅,也就是台灣與中國將互相大幅度開放市場給對方,對台灣的傷害是不可逆轉的。因此,也可以說,ECFA 就是國共兩黨密謀,要把台灣推入「一中市場」,使台灣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以落實中國的「以經促統」戰略,便於中國「和平統一」台灣的糖衣毒藥。
三、ECFA對台灣的影響知多少?
三年前馬政府一再強調,簽署ECFA是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的事,可促使西進的台商回台投資,減少「錢進中國」,也有助於吸引外國人直接來台投資。在定調要與中國簽署ECFA後,馬政府才委託中國經濟研究院(簡稱中經院)進行經濟影響評估。依中經院估計,簽署ECFA後,經濟成長率將提高1.65%至1.72%,並增加就業人數在25.7至26.3萬人之間,未來7年累計可增加的外人直接投資資金流入將達89億美元。
如果真是如此,則台灣的失業率應可從4%以上降到2%以下,但簽署ECFA後,三年來台灣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的高檔,甚至超過5%,且是亞洲四小龍中失業最嚴重的。經濟成長率則由2010年的10.76%下滑到2011年的4.07%,2012年再降到1.32%,今年則在拼「保二」,與中經院評估的結果完全相反。而且,簽署後造成另一波台灣企業西進潮,使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大量流失。2010年投審會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達122.3億美元,創史上新高,年增率更高達102%,2011年再度改寫紀錄,達131億美元(將近中經院估計的未來7年累計可增加外人直接來台投資89億美元的1.5倍!)。另外,聯合國的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顯示,在全球211個國家或地區中,台灣吸引的外人直接投資(FDI)排名倒數第二,金額為負19.6億美元,僅優於非洲安哥拉的負55.9億美元。
以上這些數據顯示,ECFA不僅對台灣經濟發展不利,也完全刺破了馬政府宣稱簽署ECFA可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及外國人來台投資的謊言!那麼,要進一步落實ECFA的服貿協議,怎麼可能對台灣經濟發展有利呢?
四、服務貿易協議又是什麼東西?
其實,在預備簽署ECFA之前,當時的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在2010年6 月24日就已指出,在ECFA生效後六個月內要「談判」的投資合作協議、服務業貿易協議與貨品貿易協議,才是兩岸「真正的大戲」。也就是說,ECFA只是台灣和中國在經貿上的訂婚關係,是「前菜」,依其文本第三條貨品貿易、第四條服務貿易及第五條投資,協議生效六個月內雙方要展開「磋商」的內容,才是「主菜」。而服務貿易協議就是依ECFA文本第四條服務貿易的條文,雙方透過依ECFA特別設置的「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密室黑箱「磋商」後所簽署的協議。
根據協議內容,雙方協議開放的市場,包括商業、通訊、營造、配銷、環境、健康和社會、觀光旅遊、娛樂、文化及運動、運輸以及金融行業等11個服務業領域。台灣對中國承諾開放64項,超過半數以上屬新增或擴大開放項目;其中金融服務則是服貿協議的重點。
五、服務貿易協議的衝擊有多大?
表面上看來,服貿協議開放的市場僅11個服務業領域、64項目,但對照轉換成國內行業別分類方式(產業分類可粗可細),實際開放逾一千項行業,可說是「生、老、病、死」一網打盡,「食、衣、住、行、育、樂」無一倖免,相關本土中小企業將遭受嚴重衝擊,受到衝擊人數超過4百萬人。勞動市場受此衝擊,將造成實質薪資繼續下滑,財富與所得分配更趨不均。服務業的產值占我國國內生產總值 (GDP)的七成以上,就業人數占六成多,其對我國經濟的影響將遠甚於製造業受到ECFA衝擊所造成的影響。簽署ECFA已造成製造業空洞化;簽署服貿協議將造成服務業空洞化,對台灣影響更大。
服貿協議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開放金融交流與中資來台的影響,因為它將危及台灣的金融穩定、社會安定與國家安全。以下分述之:
(一)開放金融交流對台灣的影響
開放台灣金融業西進及中資進入台灣金融服務業,是在為台灣與中國金融整合鋪路。金融業西進中國,對台灣的衝擊將更甚於製造業西進的影響,將使「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的情況更加惡化。製造業者投資中國如果失敗,其損失僅限於投資額度,且完全由該投資業者自行承受。而銀行業是特許行業,其投資資金則大多來自社會大眾的存款,可能是其自有資金的十幾倍。銀行業西進中國,是拿台灣的資金去資助中國經濟發展,獲利的是中國與銀行財團;但若投資失利(包括呆帳率偏高)、發生問題時,金融風險必會延燒回台灣,往往會造成「擠兌潮」,嚴重者更有可能形成金融危機,影響台灣國家經濟穩定。
最大的問題是,中國銀行界的呆帳比率之高在國際上是有名的,中國的金融風險是非常高的。國際上也有不少知名機構指出,中國可能有爆發金融危機的問題。然而,儘管自2011年以來,中國金融緊縮和關廠倒閉潮持續擴大,2011年10月行政院還將「國銀在中國總曝險額度」上限往上調高為「淨值一倍」(即100%)(這可能是資本額的好幾倍,甚至十幾倍!)。若以當時西進中國設立分行或辦事處的本國銀行計算,總曝險額度高達新台幣1.2兆餘元。今年9月14日中央銀行公布本國銀行國家風險統計,全體國銀對中國曝險金額再創新高,達308.5億美元(約新台幣9,207億元),已快接近上限。這豈不是等於要把台灣推向中國的火坑!
另一方面,中國國營銀行規模超極大,其四大國營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中的任一家之資產都超過台灣所有銀行的資產總和,中國的銀行要併吞台灣的銀行乃是輕而易舉。馬政府開放金融交流,正是開啟中資銀行前來併吞台資銀行的大門;也等於歡迎中國來掌握台灣的金融體系,進而掌握台灣的經濟命脈。
現在還不知道所謂「對等」開放的持股比例是多少;即使是同樣的持股比例(例如20%或30%),也只是表面文字上的「假對等」,實質上是完全不對等的。因為兩邊除了規模相差非常懸殊外,台灣的銀行業,大部分都是民營居多,股權分散,但中國的銀行則是國營或公營。台灣的銀行如果要取得中國那邊的銀行的經營主導權,至少要取得超過50%的股權才有辦法。但是中國的銀行來台灣這邊只要取得不到20%的股權,就可能取得經營主導權。因此,即使是同等持股比例的「假對等」開放,對台灣也是非常危險的。
(二)中資來台對台灣的可能衝擊
自1990年代以來,台灣即已成為淨資本輸出國,近年來每年核准對中國投資更是超過百億美元。那麼,台灣既不缺資金,且產業技術又領先中國,馬政府為何要引中資來台?馬英九曾於2012年8月27日接受專訪時強調,台灣資金到大陸(中國),有人說是錢進大陸(中國),但又不讓中資來台,這叫什麼政策?所以他同意,對於陸資(中資)來台,「只有再開放的空間」。難道這真是馬式的「對等」思維,或是故意裝蒜?
須知「錢進中國」與「中資來台」的本質完全不同:開放「錢進中國」是「投懷送抱、自投羅網」;而開放「中資來台」則是「開門揖盜、引狼入室」。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對稱的經濟體,彼此關係也不對等。在2011年,中國GDP高達7.3兆美元,僅次於美國的15兆美元,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而台灣僅0.466兆美元,兩者經濟規模大小相差非常懸殊。台灣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中國則是以國(公)營企業為主的非自由市場經濟,而且中國政府對市場的管制與干預又多。在此不對稱、不對等的情況下,「錢進中國」等於是「送肉飼虎」。
何況台商投資中國與中資來台投資的目的完全不同;前者在於追求私人利潤,後者則別具政治目的。台商「錢進中國」,是為中國創造就業機會,賺取大量外匯;而「中資來台」則是來挖取台灣的關鍵技術,掌控台灣的經濟命脈。其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者絕大多數是國營企業,即使是民營企業,也往往具有黨政軍背景,其對外投資主要是為了要取得其所需之能源、原物料或關鍵技術。因此,中資來台當然是為了要取得較先進的技術,或是具政治目的的「戰略性」投資,包括影響台灣股市、房市、媒體及金融穩定,進而影響台灣的經濟與金融政策,以促進「經濟一體化」。
誠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警告:中資來台後,政府若無法有效管理中國藉股權投資取得台灣產業的關鍵技術,將導致技術嚴重外流。2012年爆發友達兩前主管涉竊面板機密給中國,以及幾年前中芯竊取台積電的機密技術,都足以顯示中國企業要取得先進技術是無所不用其極的。台灣一旦關鍵技術被掏空而喪失技術優勢,就失去經濟持續成長的動能,也就失去經濟的優勢。馬政府開放中資來台,顯然是「引狼入室」,要將台灣「奉送」給中國,先完成「經濟一體化」,以利於政治上的「終極統一」。
服貿協議配合馬政府之前已開放中資來台BOT(建造、營運、移轉) 公共工程,屆時機場、港口等支持台灣經濟發展的基礎建設一旦被中資BOT,中國更可掌握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何況機場、港口等設施也攸關國家安全,萬一被中資BOT,屆時台灣就完完全全被中國掌控了。
此外,開放第二類電信之一般業務,同樣影響國家安全至鉅。電信產業是國家戰略性產業,由對台灣具有敵意、不放棄以武力併吞台灣的中國入股或買下台灣的電信業,不但容易產生企業情資被掌握、個資外洩等威脅,而且萬一中國與台灣發生軍事衝突,中資投資的電信公司究竟會站在那一邊、會扮演何種角色,應是不言可喻的。
六、結語
簡言之,簽署「服貿協議」就是要進一步落實ECFA,深化「一中市場」,加速台灣與中國「經濟整合」。簽署ECFA已造成台灣製造業空洞化;簽署「服貿協議」將造成服務業空洞化,對台灣影響更大。簽署「服貿協議」就是要把台灣推到即將被中國「和平統一」的虎口,對台灣的衝擊可說是巨大無比!台灣人民如果現在還不覺醒,不能擋下「服貿協議」,那就等著未來被中國「和平統一」(併吞),淪為亡國奴吧!
(本文刊於「李登輝民主協會」所發行的《民主視野》第八期-2013冬季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