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中國進口市場占有率台消韓長的警訊

今天(8/18)看到工商時報的一篇社論—「請在野黨看一下七月大陸海關統計」,其乖謬矛盾的立論讓人如梗在喉,不得不提筆來說分明,請在野黨看清楚、細思量。
該社論一開始就指出:「根據中國大陸最新公布的海關統計,今年1~7月大陸自台灣進口衰退9.2%,同期間大陸自韓、日、美、歐及東協的進口皆呈成長,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場的占有率已降至7.5%。今年1~7月大陸自日本、南韓、東協進口的成長率仍有2%,自美國進口仍成長5%,自歐盟進口的成長率更達14.4%;相較於各國在大陸市場的表現,台灣真可謂『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該社論接著指出:「台灣在大陸進口市場占有率自1993年升至12.4%,很長一段期間一直是睥睨各國,高居大陸第二大進口來源,1993年南韓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還不到台灣的一半,僅5.2%。曾幾何時,彼長我消。…2005年台灣在大陸市場的占有率被南韓超越,此後台韓的差距日大,至今年前七個月台灣已降至7.5%,而南韓則升至9.3%,成為大陸最大的進口來源國。」
針對如此的情勢變化,該社論提出兩點分析說明。「首先是,台灣產業升級的速度過慢。…近十年隨著大陸本地的產業供應鏈日趨完備,加上不敵各國競爭,至2013年大陸台商生產所需原料及零組件向台灣採購的比率,已驟降至27.2%(1999年分別為43.2%與45.8%)。很明顯,投資帶動貿易的效果已日漸式微。台灣在積體電路等電子零組件、光學製品及零附件…等多數產品的市占率,近年皆已被南韓追平甚至超越。何以南韓尚未與大陸洽簽FTA就已如此凌厲?這顯然和關稅的調降無關,而是南韓產業競爭力快速提升所致。」
「其次是,兩岸經貿政策難獲共識。二十年來台灣對大陸貿易正常化始終是走一步退兩步,過去的戒急用忍,後來轉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沒多久又變成積極管理、有效開放;2008年藍營再度執政,兩岸經貿在簽署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後,本來可以逐漸正常化,詎料隨後的服貿協議在立院遭在野黨杯葛,…進而導致三月學運,兩岸貿易正常化停擺,如今非但服貿過不了關,連廠商引頸企盼的貨貿降稅談判也因此延宕。台灣原本可以藉兩岸貨貿協議的零關稅優勢扳回一城,但近年來一連串的風波已使得台灣在與大陸洽簽FTA的速度由領先而落後,…南韓在中韓FTA尚未簽署的情況下已躍居大陸進口之冠,一旦年底中韓FTA簽署且生效,則如虎添翼,而台灣隨著朝野繼續消磨,服貿及貨貿協議繼續停擺,在大陸市場的優勢將一去不復返。」
吾人要嚴正指出的是,該社論的第一點分析是正確的,「台消韓長」乃是台灣產業升級的速度過慢,而南韓產業競爭力快速提升所致,和關稅的調降無關。但第二點分析則是「似是而非」,且與第一點分析有所矛盾。其實,二十年來台灣對中國貿易正常化並沒有走一步退兩步;從戒急用忍,轉為積極開放,到馬政府的「全面開放」,一直是對中國不斷「擴大開放、鬆綁」。雖然陳水扁總統在2006年元旦致詞中宣佈「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為未來兩岸經貿政策的新思維,但是行政部門並沒有規劃具體的「積極管理」措施,經濟部核准台商對中國投資的金額仍持續增加,2006年為79億美元,比2005年的61億美元大幅增加了29.5%,2007年更擴大為102億美元,又增加了29.1%。2008年馬政府上台後,再增加為110億美元。
其次,該第二點分析說,「台灣原本可以藉兩岸貨貿協議的零關稅優勢扳回一城」,顯然與第一點分析所說的「和關稅的調降無關」互相矛盾。何況,中韓FTA尚未簽署,而台灣早在2010年6月就與中國簽署ECFA,已有部分商品較南韓商品享有較低關稅或零關稅優勢,怎麼竟未能扳回一城呢?
而該第二點分析最大的乖謬,則在於誤將兩岸貿易正常化作為在中國市場取得優勢的唯一藥方,並指責「三月學運」造成兩岸貿易正常化停擺,服貿、貨貿協議過不了關,且拿「年底中韓FTA簽署且生效」來恐嚇國人。既然「台消韓長」乃是台灣產業升級的速度過慢,而南韓產業競爭力快速提升所致,和關稅的調降無關,則應找出造成台灣產業升級速度過慢的原因,然後對症下藥,加速產業升級才是,而不是走過去錯誤的老路,要依賴關稅的調降。
事實上,吾人早已指出:「在2000年,南韓平均每人國內生產毛額(GDP)11,349美元,僅為台灣平均每人GDP14,704美元的77%。自2000年以來,南韓採取『投資國內,壯大自己,提升價值,建立品牌,佈局全球』的『全球化』發展策略;而台灣則是採取『投資中國,壯大對手,降低成本,從事代工,搶進中國』的『中國化』發展策略。結果,到了2004年,南韓每人GDP提高到15,038美元,已超越台灣的15,012美元;到2007年更提高到21,655美元,把台灣的17,154美元遠遠拋諸於後。」(見拙著「從ECFA看台灣的經濟危機與出路」,2010年6月)這乃是「台消韓長」的基本原因。同時,在政府不斷鬆綁對中國投資管制的「積極開放」與「全面開放」政策,兩岸貿易正常化下,上、中、下游整個產業鏈移往中國後,再加上中國本地的產業供應鏈日趨完備,台商回台購買零組件與半成品的比例自然就跟著降低。如此「中國化」的發展策略,才是造成台灣產業升級速度過慢的主要原因。而服貿、貨貿協議則是要深化台灣與中國的經貿關係,加速台灣經濟「中國化」,使台灣成為中國經濟的附庸,更會延緩台灣產業升級的速度。在野黨務必要嚴格把關!
(民報 2014/08/1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