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11日 星期日

當今台灣經濟問題

一、前言
台灣曾經創造了經濟奇蹟,被譽為亞洲四小龍之首,但自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主政以來,台灣經濟每下愈況,最近的表現竟如同奄奄一息的小蟲一般,缺乏經濟動能。連馬英九口中的經濟總設計師蕭萬長先生也在10月3日悵然地表示說,他參與並見證台灣經濟發展半世紀,很少見到像現在這樣,社會各界充斥著無力與茫然,顯示台灣經濟正陷入坐困愁城的變局中,瀰漫著迷失方向的焦慮不安。
曾幾何時,台灣經濟竟從雲端跌落谷底!何以致之?孰令致之?2008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時,馬蕭配(馬英九與蕭萬長先生)的競選主軸是「拚經濟」,並以「六三三」及「我們準備好了」等口號,成功為中國國民黨奪回政權。這次尋求連任時,馬英九仍誇口,中國國民黨比民進黨更會拚經濟,更有能力因應歐債危機,要求選民再給他四年時間,並以「黃金十年」口號騙選票,而連任成功。多數的台灣人民選出一個號稱「更會拚經濟」、口說要「拚經濟」的人來主政,還有經濟總設計師蕭先生的輔佐,怎麼四年多來經濟不見起色,反而陷入坐困愁城的危局中呢?台灣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造成台灣經濟坐困愁城的因素是什麼?台灣經濟還能撥雲見日嗎?這些都是關心台灣前途的人士會關懷的課題,也是本文所要探討的主要課題。
二、當今台灣經濟困境
台灣經濟究竟出了什麼問題?台灣經濟病情如何?簡單的說,台灣的經濟成長率持續下滑,失業率攀升,物價飆高,民生凋敝,所得分配不均惡化,貧富差距擴大,台灣經濟可說是「百病叢生」。
馬政府執政後,自2008年第三季至2012年第二季,四年間台灣平均年經濟成長率只有2.7%,還曾創下連五季(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三季)負成長的紀錄,比民進黨執政時期的4.43%還差1.7個百分點以上。(王塗發,2012)2009年經濟成長率為負1.9%,更創下六十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紀錄。今年第二季經濟成長率從第一季的0.4%跌到負0.18%,不僅淪為亞洲四小龍之末,甚至在亞洲十二個主要國家或地區中首次墊底,而且是唯一負成長的國家。10月22日國際信用評等機構穆迪信評指出,歐元區債務危機及中國經濟成長放緩,將使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僅1.2%。日前(10/31)行政院主計總處更第九度下修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值至1.05%(最早預測值為4.58%),勉強「保一」。
根據財政部公布的海關進出口統計,累計今年前九月出口共2,235.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9%;與亞洲主要國家相比,也是敬陪末座,今年全年度出口幾乎確定是負成長。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最近(10/22)公布的資料,今年九月失業率為4.32%,調整季節因素後,失業率為4.3%,較八月上升0.01個百分點,連續三個月上升。目前我國失業率仍是亞洲四小龍最高,遠高於香港的3.3%、南韓的3.1%及新加坡的2%,甚至也高於日本的4.2%。若將「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也計入,廣義失業率高達5.59%。若按年齡層來看,青年失業問題最嚴重,十五至廿四歲失業率高達13.57%,其中,又以二十至廿四歲失業率14.21%最高,等於每七人就有一人失業。若按教育程度分析,則以大學以上失業率5.68%最高,高學歷、高失業問題持續惡化。
失業率高加上物價飆漲,今年八月份「痛苦指數」高達7.82%(通貨膨脹率3.42%加失業率4.4%),超過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時的7.67%,創1981年以來新高,也是亞洲四小龍中最痛苦(南韓、新加坡與香港分別為4.3%、5.9%與6.9%);比民進黨執政時期(2000到2007年)平均僅為5%高出50%以上。馬先生主政以來,短短四年多就為台灣帶來兩次「停滯膨脹」(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導致兩次「痛苦指數」創30年來新高,台灣經濟情勢只能以「民不聊生」四個字來形容,但「自我感覺良好」的馬先生卻還得意的說,政府的表現至少是有史以來最好的!689萬票選出這款無能又厚顏無恥的人來主政,台灣經濟能不陷入困境才真是奇蹟!
依行政院主計總處的調查,今年前八月平均薪資(含固定月薪、獎金、紅利及加班費等)47,247元,較去年同期減少166元,減幅0.35%;考量通貨膨脹後,實質平均薪資為43,514元,較去年同期減少955元,減幅2.15%,為史上第三大,且還不如1998年的水準,等於實質平均薪資已倒退十五年。
在馬主政以來,財團利益優先,也造成所得分配不均惡化與貧富差距擴大。依主計總處的資料,2009年政府移轉收支前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前20%最高所得組家庭與後20%最低所得組家庭的所得份額的比)為8.22,創史上新高;政府移轉收支後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為6.34,史上次高。2010年此項所得差距倍數分別為7.72與6.19,皆為史上第三高。若根據財政部財稅資料中心的統計,將綜所稅申報戶分成二十等分,2010年最窮5%家庭平均年所得只有4.6萬元,最富有5%家庭平均年所得達429.4萬元,所得差距倍數高達93倍,不僅續創歷史新高,更遠高於2009年的75倍。而實際的貧富差距可能更嚴重,因為真正的窮人是收入低到不用申報綜所稅,有錢人則有許多避稅管道或免稅所得不用申報,其真正所得遠高於財稅中心掌握的所得。
三、台灣經濟困境肇因探源
造成當今台灣經濟困境的主要因素,有短期的錯誤政策與長期的傾中政策。短期的錯誤政策包括劫貧濟富、圖利財團的油電雙漲政策,以及殺雞取卵、打擊創業的證所稅政策。長期的傾中政策乃是依賴中國發展台灣經濟的「經濟中國化」政策。茲分述於下:
(一)短期的錯誤政策
1.劫貧濟富、圖利財團的油電雙漲政策
2008年5月20日馬政府一上台就以「能源價格合理化(回歸市場機制)」、「節能減碳」為由,宣布要解凍油價,大幅調漲油、電價格,且要漲足,並即於5月28日零時調漲。因油與電不僅是民生必須品,也是企業生產不可或缺的原物料,油電雙漲的結果,不僅直接影響民生消費,更衝擊企業生產成本與競爭力,而導致百物齊漲,民生凋敝,造成「停滯膨脹」(stagflation;經濟衰退與通貨膨脹同時存在),使2008年的「痛苦指數」(通貨膨脹率加失業率)升高到7.67%,創下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令全國中低收入民眾痛苦不堪。同時,當年台股加權指數由5月20日的高點9,309.95一路下跌到11月21日的最低點3,955.43,半年間跌幅高達57.5%,股市市值蒸發超過13.5兆元(以5月20日上市公司總市值23.6兆元計算),造成股市哀鴻遍野,民眾財富大幅縮水,消費能力嚴重受創。
今年馬連任成功後,馬政府又故技重施,大幅調漲油電價格,以補中油與台電公司經營不善造成的虧損大黑洞。自今年4月2日以來,油價大幅調漲,電價也在6月10日第一波大幅調漲。油電雙漲又再次導致百物齊漲,八月份「痛苦指數」飆高達7.82%,超過2008年的7.67%,再創新高,也是亞洲四小龍中最痛苦(南韓、新加坡與香港分別為4.3%、5.9%與6.9%)。對於這次油價大漲,經濟部與台灣中油公司則辯解說,中油公司自2010年12月起實施減半調漲措施至2012年3月底止,使國內油品售價低於成本,該公司為民眾負擔無鉛汽油每公升5.4元、柴油每公升5.5元,致2011年累積稅後虧損達新台幣361億元。自2012年4月2日起,在考量民眾負擔能力之前提下,先行回收中油為民眾負擔金額的60%,其餘40%則以透過全漲緩降方式逐漸吸收,且期間仍以維持亞鄰競爭國家最低油價為原則。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問題是,憑什麼要台灣人民負責讓一家經營績效不彰的油公司穩賺不賠?為什麼中油的購油成本一增加,就要完全轉嫁給國內消費者負擔?為什麼2009年經濟不景氣,台灣經濟成長率負1.9%,創下六十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紀錄,台灣大多數企業都虧損累累,政府卻讓油公司向全民吸血,使中油公司由前一年大虧1,386.8億元(稅前)轉為大賺289.2億元(見中油公司2011年度年報),台塑化公司也跟著由前一年小賺145億元變成大賺480億元?如此劫貧濟富、圖利財團,就是馬政府的「油價合理化」與伸張「社會公平正義」的結果!
中油公司之所以能由大虧馬上轉為大賺,也讓台塑化公司由小賺變成更大賺,主要是透過浮動油價機制的黑箱作業,漲時調得快又多、跌時調得慢又少。浮動油價機制的油價計算公式是依指標原油價格(70%杜拜+30%布蘭特)及匯率變動之八成,計算國內汽、柴油價格變動幅度。對照國際原油價格走勢與我國95無鉛汽油價格走勢可以看出,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年7月5日漲到最高峰,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為每桶140.17美元與143.29美元,當時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也漲到每公升36.1元的最高峰。之後國際原油價格反轉下滑,到2008年12月31日跌到谷底,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跌到每桶36.45美元與36.57美元,僅為高峰時的26.0%與25.52%,但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只跌到每公升21.1元,為高峰時的58.45%。(見附圖)這顯示中油公司就是「跌時調得慢又少」。
但中油卻辯解說,在國際原油價格達歷史高峰時,國內95無鉛汽油的價格應為每公升38.7元,當時只調漲到36.1元,是由中油公司與政府貨物稅合計吸收每公升2.6元,(見自由時報,2012年8月22日,「台灣中油來函」)這部分在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時,中油公司再以國內油價緩降的方式吸收回來。問題是,就算真是如此(要由人民負全責),2.6元也僅占38.7元的6.7%或36.1元的7.2%,怎麼可以緩降的幅度竟然不到國際原油降幅的一半?這不是對老百姓吸血吸太多了嗎?這其實是讓中油公司可以在2009年轉虧為盈(由前一年大虧1,386.8億元轉為大賺289.2億元)的關鍵之所在,因為2009年初國際原油價格自谷底往上攀升,而中油的國內油品價格則自非常不合理的高檔隨著往上大幅調漲。
再看今年四月初調漲油價的情況,4月7日的油價,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為每桶120.74美元與123.21美元,約為高峰時的86.14%與85.99%,但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卻漲到每公升35.5元,為高峰時的98.34%,而以4月6日的匯率29.562元台幣兌1美元比2008年7月平均匯率30.59元台幣兌1美元升值3.48%來調整,則95無鉛汽油的價格已漲到每公升36.735元,已超越歷史高峰。這顯示中油公司就是「漲時調得快又多」。
其實,在這次油價大幅調漲3.1元之前,95無鉛汽油的價格已來到每公升32.4元,為最高峰時的89.75%,已超過上述國際原油價格的回漲幅度(西德州原油更僅回漲到最高峰的71%),但中油卻聲稱過去一段期間(選前到4月初)減半調漲,漲幅不足,致其虧損,故要大幅調漲,將過去漲幅不足的部分全部補回來。這合理嗎?即使選前減半調漲,其漲回幅度都已超過國際原油的回漲幅度,就表示過去所謂按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幅度的八成調整之浮動油價機制,乃是黑箱作業、超額調漲。
另根據中油公司年報的資料計算,我們發現2010與2011年中油每公升汽油的產值分別為18.59元與22.5元,而其內銷價格為26.47元與28.54元,外銷價格則為17.05元與21.9元;外銷價格比內銷價格少了9.42元與6.64元,外銷價僅為內銷價的64.4%與76.7%,顯然是「以內銷補貼外銷」。柴油也是外銷價低於內銷價。此一現象也同時刺破了經濟部與中油所謂的「維持亞鄰競爭國家最低油價」的謊言。
外銷價格是由國際市場所決定,在國際市場上中油公司沒有定價的能力,無法將其增加的購油成本轉嫁給買方。而國內市場是由中油與台塑化公司聯合壟斷,內銷價格幾乎是由中油公司一手決定(台塑化跟進),故中油公司可以吃定國內消費者,將其增加的購油成本藉由油品漲價而完全、甚至超額轉嫁給買方,對國內消費者大吸血,來彌補其本身經營不善的虧損黑洞還能轉虧為盈,且讓台塑化公司跟著賺得荷包滿滿。上述內外銷差價如此之大,就是反映這種「以內銷補貼外銷」的惡質經營手段。而這卻是四年多來,馬政府所大力推動的「油價合理化」改革與實踐「社會公平正義」的結果!老百姓能奈其何?!
不僅如此,就算我國油價表面上低於亞洲鄰近國家,但實質上並非如此。世界各國凡有課徵燃料稅者幾乎都採「隨油徵收」制,而我國的燃料使用費卻採「隨車徵收」制,等於是油價再外加。現行汽車燃料使用費,針對自用小客車,係依每車每日平均開60公里,使用率80%,估計一年開車17,520公里,再按不同排氣量的耗油標準(例如1201~1800cc每公里耗油1/9公升、1801~2400cc每公里耗油1/7公升、2401~3000cc每公里耗油1/6公升)計算一年總耗油量,然後乘以每公升課2.5元,一次徵收。但實際上,以多數上班族平均每年僅開車約6,000公里(筆者一年開不到5,000公里),而且目前汽車性能較三十年前設算耗油標準時好得多,以1801~2400cc小轎車為例,每公里耗油約在1/14~1/21公升(即每公升汽油可以跑14~21公里),則實際一年的耗油量僅約為政府設算估計量的1/5.84~1/8.76;換言之政府設算估計的耗油量是實際耗油量的5.84~8.76倍,等於每公升汽油要課徵14.6~21.9元的汽燃費,而不是只課徵2.5元。如把這部分算進去,則我國的油價遠比亞鄰國家來得高。
況且,目前油價每周調整一次,但實際上中油是每月購油一次。那麼,在國際油價上漲時,每月第一周隨國際原油上漲而調漲還有些道理,但第二、三、四周再調漲就完全沒道理了,因為其購油成本發生在第一周,並沒有隨之後現貨市場的油價上漲而增加。但中油卻可藉此補血再補血,老百姓只能失血再失血!台灣人民還能忍受到幾時?
至於電價的調漲,影響民生經濟更大,對企業競爭力的衝擊也更大。根據最基本的經濟學理論,當供過於求(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價格會向下調整;反之,當供不應求(供給量小於需求量)時,價格會向上調整。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價格機能」。而近年來,台灣的電力市場一直是處於大量供過於求的狀態,怎能藉口台灣的電價「偏低」而要調漲電價,以利「節能減碳」呢?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資料,台灣在2009與2010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28.1%與23.4%。若依台電的定義,這是系統淨尖峰能力比系統尖峰負載高出的可發電電力占系統尖峰負載的比率,則在離峰用電(約為尖峰用電的七成)期間可能會有超過七成以上([1.234/0.7]x100%-1=76.3%)的閒置可發電電力!
再依台電的資料,去年(2011)的電力備用容量率為20.6%,電力系統的容量因數(平均負載占平均裝置容量的比率;相當於平均產能利用率)為59.28%,表示去年一年平均閒置可發電電力占平均裝置容量的比率為40.72%(幾乎是備用容量率的兩倍)。如此偏低的產能利用率,公司能不虧損嗎?這些證據充分顯示,近年來台灣的電力市場確實是處於大量供過於求的狀態。之所以會如此,乃是長期以來台電為了要維持20%以上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而過度投資所造成的投資浪費的後果。其實,超過10%以上的電力備用容量率的電力投資,都是浪費的投資,核四計畫超過三千億元的投資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於浪費的投資太多,目前台電負債超過1兆3千多億元(其中核四計畫就貢獻了3千億元),每年光利息負擔加上浪費投資的折舊費用就要好幾百億元!該檢討的地方就在這裡,而不是電價是否「偏低」。
因為電力大量供過於求,台電為了要促銷電力,自然會儘可能的壓低電價,特別是在離峰用電期間,鼓勵大電力用戶(工業用電)採時間電價,給予優惠的價格。而在夏季尖峰用電期間,則大幅提高民生用電價格,以彌補其給予工業用電優惠的損失。因此,台灣的平均民生用電價格比平均工業用電價格要高出近三成。現在以「反映成本結構」為由,來調漲民生用電價格,是明顯違反自由市場運作法則,絕對不是「電價合理化」應有的作法。這種作法顯然也是劫貧濟富!
然而,馬的五二○就職演說依然強調油電雙漲的方向是正確的、是改革、是要使台灣脫胎換骨。兩次油電雙漲都導致「停滯膨脹」,也造成「痛苦指數」創1981年以來最痛苦的紀錄,不但未能使台灣「脫胎換骨」,反而讓台灣「傷筋挫骨」!在民意強烈的反彈下,馬政府雖然不得不暫緩十月份第二波電價大幅調漲,但是仍打算明年仿照「浮動油價調漲機制」,採取「浮動電價調漲機制」,把目前電價未如原先規劃調漲的部分補漲回來。這個冷血政府似乎不吸乾人民的血是不會罷休的!
2. 殺雞取卵、打擊創業的證所稅政策
面對歐債危機的蔓延以及中國經濟走下坡的趨勢,世界各國莫不以減稅或至少不增稅來刺激經濟,以為因應。但馬政府卻為了填補空虛的國庫,而倒行逆施,假「社會公平正義」改革之名,而行增稅之實,要復徵證所稅,完全不顧五、六百萬戶個人小股民(散戶)被剝好幾層皮(股息、股利已納入綜所稅,還被課證交稅)的死活,及其對資本市場的傷害、對國內企業籌資的衝擊。這是一個殺雞取卵、打擊創業的惡劣政策。
今年3月底馬政府就假「社會公平正義」改革之名,宣稱要復徵證所稅,導致台股加權指數由4月初的7,933點震盪下跌至6月4日的低點6,857點,短短2個月就掉了1千多點(約14%),股市市值縮水將近新台幣3兆元。立法院於7月25日正式通過復徵證所稅後,股市平靜了約兩個月,馬政府就又宣布要對現金股息與股票股利課徵二代健保補充費,再度導致台股加權指數由10月初的7,700點左右連跌四週,至10月29日跌到7,091點,跌了600多點(8%),股市哀鴻遍野。
依立法院7月25日三讀通過的復徵證所稅方案,明年起開徵證所稅,個人證所稅前兩年(2013與2014)採「設算所得」與「核實課徵」雙軌制,前者股價指數8,500點以上才課稅,兩年後取消「設算所得」。「設算所得」是賣股前一交易日股價指數8,500點以上,按股票賣出金額扣繳千分之○.二;9,500點以上扣繳千分之○.四;10,500點以上扣繳千分之○.六。「核實課徵」對象則是出售10張以上2013年以後掛牌的IPO(初次上市櫃)股票、出售未上市櫃股票、出售100張以上興櫃股票及非居住者(當年度在台居留未滿183天),核實計算所得後分離課稅15%,但持股一年以上減半課稅(稅率7.5%),IPO持有三年再減半(稅率3.75%)。至於法人證所稅,則維持在「最低稅負制」課徵,但稅率提高至12%到15%,免稅金額為50萬元,持有三年以上減半課稅。
其實,若真是為了「社會公平正義」,要改革資本利得稅,而復徵證所稅,則國人實無反對之理。問題是:(1)目前的證交稅(每年約有1,000億元的稅收)已有證所稅的意涵,復徵證所稅時應同時廢除證交稅或至少減半才合理。但馬政府堅持不動證交稅,就只為了估計約百億元左右的證所稅收入,其實就是要加稅,完全不顧「社會公平正義」。至於證交稅,則等於是政府開賭場抽頭的惡稅,股民不論賺錢或虧損,只要有買賣就要被課徵;而95%以上的個人小股民都是虧損的,卻還要被剝皮。
(2)其次,證所稅是以個人為計算單位,夫妻盈虧不能互抵,盈虧也只能當年度互抵。繳納綜所稅時,夫妻所得要合併計算,但夫妻證券交易所得盈虧卻不能互抵,而且盈虧也只能當年度互抵,即使某一年大虧,往後小賺,完全補不過之前的大虧,還是要再被剝皮。這是那門子的「社會公平正義」?
(3)再其次,雖說有所得就該繳稅,但個人小股民配發現金股息與股票股利時,已納入綜合所得而被課綜所稅。而且配發現金股息與股票股利時,又被除息與除權。照理現金股息既被課綜所稅,就不該除息降低其市價;目前除息的作法,等於是對個人小股民剝兩層皮,因為股民持有股數不變,除息後其持股之總市值反而降低,卻還要被課綜所稅。至於發放股票股利,等於公司再投資使股本擴大,股民持有股數雖增加,但除權後每股市價降低,其持有股票之總市值不變。在此情況下對股票股利課綜所稅,等於是多剝股民一層皮。現在要再對現金股息與股票股利課徵二代健保補充費,就是要對個人小股民多剝好幾層皮。
(4)更重要的是,股市是資本主義社會中,企業賴以籌資的最主要資本市場。股市活絡有助於企業籌資創業,反之若股市萎縮,則企業籌資不易,將扼殺許多創業機會。馬政府要復徵證所稅,導致股市市值大幅縮水數兆元,當然不利企業籌資。尤其是只要出售10張以上的IPO(初次上市櫃)股票及100張以上興櫃股票就要「核實課徵」,對創業的打擊更大,將扼殺新興產業發展。因為IPO股票就是新創業者初次上資本市場籌資,現在只要賣出10張(1萬股),如以面值計算等於10萬元就要被課稅,以後還有企業願意IPO嗎?而上興櫃的股票乃是上市櫃前先接受輔導的股票,本質上也是新創產業,其受到的衝擊亦同。
(二)長期的傾中政策(「經濟中國化」政策)
長期而言,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中國的「經濟中國化」,乃是台灣經濟發展最大的危機,也是造成當今台灣經濟困境最主要的因素。「經濟中國化」政策的背後,隱藏著三項迷思:政經分離的迷思、自由經濟的迷思、與全球化須先透過中國化的迷思。
1. 「經濟中國化」的三大迷思
(1)政經分離的迷思(敵友不分的迷思)
有些人認為,在全球化的趨勢下,國際上競爭激烈,台灣要提升競爭力,在國際市場上佔有一席之地,必須本著「政經分離」原則,與中國在經濟上分工合作;只要與中國垂直分工,研發在台灣、製造在中國,利用中國低廉的生產成本,就能提高競爭力,賺全世界的錢。「大膽西進」論者就是如此主張,他們認為政經可以分離,政治歸政治、經濟歸經濟。馬政府與中國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推動「一中市場」,也是自欺說是純經濟事務,經濟歸經濟、政治歸政治。這種「敵友不分」、依賴敵國來發展經濟的迷思,乃是台灣最大的危機之所在。
中國一向非常明確的在經濟統戰上,對台灣採取「以商圍政、以民逼官、以通促統」的策略;而其經濟統戰只是為其政治終極統一工程服務的工具而已,根本不可能政經分離。但台灣卻有些人主張要「政經分離」,在經貿上與中國垂直分工,以創造雙贏的效果,將「敵國」視為「友邦」。殊不知台商大量投資中國、利用中國市場的結果,已逼使台灣逐漸落入「中國化」的經濟統戰陷阱。事實上,「垂直分工、創造雙赢」乃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在國際市場上,台灣與中國之間,競爭的關係遠超越互補的關係。在歐洲、美國、日本等主要國際市場上,中國製品取代台灣製品的比例與日俱增,就是最佳的證明。
再說,如果可以政經分離,何以台灣要與世界各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FTA),卻一直受到中國的打壓而難以突破?「敵友不分」、依賴敵國來發展經濟的迷思,導致台灣對外投資過度集中於中國、出口過度依賴中國。結果是壯大中國,削弱台灣。在此情況下,不要說中國崩潰,一旦中國經濟衰退,台灣經濟就會受到極大的影響。最嚴重的是,我們竟然把台灣的經濟命脈置於那個時時刻刻要來侵吞台灣的國家的掌握中,讓其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就能併吞台灣。
(2)自由經濟的迷思
很多人認為,台灣經濟發展必須走「自由化」的道路,經濟事務交由自由競爭市場去處理最有效率,政府對經濟事務的任何限制或管制都是不必要的,對中國的投資限制也是沒必要的。這是犯了自由經濟的迷思。經濟學鼻祖亞當斯密(Adam Smith)在其「國富論」(The Wealth of Nations)中提倡自由經濟,說明自由競爭市場透過「看不見的手」(invisible hand)調整供給與需求,市場將會自動達成均衡,並且達到社會福利最大的境界,一直被後世引為追求自由經濟的範本。不過,亞當斯密也特別指出,只有在明確的制度規範條件(即遊戲規則)下,自由競爭才能導致最佳的結果。因此,亞當斯密認為政府有維持國家安全保障、健全司法行政制度及提供完善基礎設施等三項重要任務。因為這三項都具有外部性,會導致市場失靈,所以政府有必要介入。但這部分卻往往被自由經濟的信仰者所忽視或遺忘。
而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則是外部性最明顯的例子。因為中國不論在外交或經貿上皆強烈打壓我國,若未考慮到此外部性效果,一味以自由經濟為由而大幅開放企業赴中國投資,將會傷害到台灣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國家安全一旦不保,何來自由競爭可言?更何況中國並不是個自由放任的競爭市場,中國國營企業的影響力大,政府對市場的管制、干預多,自由經濟根本就不適用於中國市場。
(3)全球化須先透過中國化的迷思
有些人認為,台灣是個小島,國內市場有限,台灣經濟發展必須走「全球化」的路線;而現在中國崛起,台灣要邁向「全球化」的最佳途徑,就是作為接軌中國與世界的「橋樑」,或是作為世界各國進入中國的「門戶」。這種想法就等於說,台灣經濟要「全球化」須先透過「中國化」。這種想法導致台灣現在投資及出口都過度集中於中國,對中國的依賴度遠遠超過經濟的安全警戒線。台商大量投資中國後,排擠到國內的投資,更造成失業增加、實質薪資下降、所得分配不均惡化等問題。經濟「中國化」的結果,陷入「一中市場」的黑洞,其實是不利於台灣「全球化」的佈局。
對比台灣與南韓自2000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策略與成就,便能看清楚經濟「中國化」不利於台灣「全球化」的事實。南韓是採取「投資國內,壯大自己,提升價值,建立品牌,佈局全球」的「向上提升」發展策略;台灣則是「投資中國,壯大他人,降低成本,從事代工,搶進中國」的「向下沉淪」發展策略。南韓的國內投資率,在2000至2008年間平均為29%;台灣僅20.2%。同期間,對中國實際投資占本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南韓平均為0.53%,遠低於台灣的1.78%;在2008年南韓僅0.35%,而台灣則高達2.73%。南韓企業非常著重研發、提升產品價值、建立自我品牌,例如三星電子公司有員工逾16萬人,其中有三分之一是研發人才,每年投資的研發費用高達7兆韓元(約合新台幣1,900億元),在美國申請的專利數目僅次於IBM,比微軟與英特爾還多(依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梁瓊如教授的報告);這些都是台灣企業所望塵莫及的。梁瓊如教授還指出,2009年第三季,三星的獲利總和是九家日本電子大廠包含索尼(Sony)、東芝、三洋加起來的兩倍。另根據韓國聯合通訊社(Yonhap)報導,依8 月10日收盤價為準,南韓6個主要出口行業的大企業市值超越了日本同行企業,這6個行業別為半導體、顯示器、煉油、建設、鋼鐵與造船。在半導體業中,南韓龍頭企業三星電子的市價總值為198.559兆韓元(約合1,757.61億美元),大幅超出日本半導體龍頭企業東芝的16.591兆韓元(約合146.86億美元)11倍。(王塗發,2012)這也顯示,南韓的產業發展是多元化發展,不像台灣是集中在少數二、三項產業。
在2000年,南韓平均每人GDP11,349美元,僅為台灣平均每人GDP14,704美元的77%。但由於兩國採取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南韓「提升價值與全球化」,而台灣則是「降低成本與中國化」),南韓努力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而台灣則仰賴中國「降低成本」,減緩產業升級,到了2004年,南韓平均每人GDP提高到15,038美元,已超越台灣的15,012美元;到2007年更提高到21,761美元,把台灣的17,154美元遠遠拋諸於後。之後因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南韓於2008與2009年跌落20,000美元以下,但到2010年就回升至20,751美元,2011年更創高峰達22,784美元;而台灣亦隨著起伏,直到2011年才突破20,000美元大關,達20,122美元。如以人均國民所得(GNI)來比較,南韓從2006年的19,691美元升至2007年突破2萬美元的21,632美元,之後因全球金融危機餘波盪漾,分別在2008、2009年降回19,161美元、17,041美元,至2010年又再回升到20,562美元,2011年更創下22,489美元的歷史顛峰;台灣在2006年為14,724美元,2007與2008年分別為15,192與15,194美元,2009年降為14,255美元,2010與2011年才回升到16,471與17,590美元,一直都遠落後於南韓。附帶的效果是:南韓的失業率由2000年4.4%降到2008年3.2%,2009、2010與2011年分別為3.7%、3.7%與3.4%;而台灣則由3.0%上升到4.14%,2009、2010與2011年更飆高到5.85%、5.2%與4.4%。(王塗發,2012)
目前南韓已分別與歐盟、東協、美國(幾乎是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等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在主要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以落實其「全球化」策略。反觀台灣的馬政府則僅急於與中國簽署ECFA,獨賴「中國化」一味藥方,而完全鎖入「一中市場」。台灣的DRAM產業與面板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幾乎被韓國打趴,即可反映出兩國不同發展策略的優勝劣敗。
2. 「經濟中國化」的危機
由於上述三大迷思,過去十二年來台灣快速步入「經濟中國化」的陷阱,致造成當今的經濟困境。馬政府全面向中國傾斜,更加速、加深「經濟中國化」的危機。
(1) 企業大量西進,排擠國內投資,導致產業空洞化。
自2000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實起因於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經濟發展會議」(簡稱經發會),幾乎是全盤接受蕭萬長先生與幾位紅頂商人的意見,決定對中國採取「積極開放」政策,大幅度開放對中國投資。台灣核准對中國投資的金額乃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9.7億美元,2008年再提高到106.9億美元。自2001年至2008年,累計核准金額584.6億美元,平均每年73.1億美元,是前十年平均的4.3倍。
自1991年至2008年,經濟部投審會累計核准對中國投資金額達755.6億美元,占該期間我國核准對外投資總額1,322.5億美元的57%,高居我國核准對外投資的首位。尤其自2000年以來,對中國投資的比重更是大幅提高。在2008年,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為151.58億美元,其中以對中國投資106.91億美元為最多,占70.5%;若加上香港3.37億及英屬加勒比海群島16.86億(可能也是轉投資中國),則投資金額高達127.15億美元,占總對外投資的83.9%。同時,台商對中國投資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0.8%,一路飆升到2007年的2.61%與2008年的2.73%;若加計香港、英屬加勒比海群島、不必核准及未經核准的部分,比重可能不下於5%。
因為「積極開放」導致企業大量西進,排擠國內投資,在2001年國內投資率由前一年的25.33%大幅降低為19.46%,2002年再降至18.9%,國內投資成長率自2001至2003年連續三年負成長,造成產業空洞化。再加上2001年剛好碰上美國網路科技泡沫化,美國矽谷哀鴻遍野,台灣最大的出口產業電子資訊業受創慘重,也波及整體製造業,導致當年台灣經濟負成長(-1.65%),創下台灣經濟首度負成長的紀錄。(王塗發,2011)
然而,中國國民黨對於如此對中國「積極開放」的經濟政策還是不滿意。因此,馬政府一上台就決定要對中國「全面開放」,且要與中國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於2010年6月中完成簽署,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之後包括觀光、空運、海運、食品安全、金融合作、中資來台…等18項協議也陸續簽署。這完全是為了要建構「一中市場」,與中國經濟整合,要仰賴中國來發展台灣經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前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就認為,經濟依賴中國不是壞事,如果中國不讓我們依賴才是問題。
由於中國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市場規模又遠大於台灣,故ECFA的簽署自然會造成另一波台灣企業西進潮,使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大量流失。依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2010年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達122.3億美元,創史上新高,年增率更高達101.87%,2011年再度改寫紀錄,達131億美元。另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2010年上市櫃公司匯往中國資金高達1,750億元,打破歷年紀錄。這些都足以印證ECFA已造成另一波產業西進潮。投審會資料也顯示,2010年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20.56%。另依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所發表的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在全球211個國家或地區中,台灣去年吸引的外人直接投資(FDI)排名倒數第二。根據這份報告,去年台灣FDI金額為負19.6億美元(台幣592億元),僅優於非洲安哥拉的負55.9億美元,連政治封閉的北韓都不如(北韓有5,500萬美元外資流入),更與南韓的46.6億美元天差地別。以上這些數據顯示,ECFA不僅未能使外資增加,反而有減少之勢,也完全刺破了馬政府宣稱簽署ECFA可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及外資來台投資的謊言!
馬政府對中國「全面開放」的結果,台灣對外投資超過八成集中在中國,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已逾四成,只要中國經濟打個噴嚏,台灣經濟就會重感冒。馬政府創下連五季(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三季)經濟負成長的紀錄,尤其是2009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負10.24%,該年經濟負成長1.9%,都創下六十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紀錄,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對中國出口大減之故,尤其2009年第一季大減45%,減幅居主要出口國之冠。根據財政部海關進出口統計資料,累計今年前九月出口共2,235.6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9%。與亞洲主要國家相比,敬陪末座,今年全年度出口幾乎確定是負成長。台灣出口衰退的主因乃是對中國倚賴太深,當中國經濟大好,台灣在初期或許還能分杯羹,但隨著中國進口替代政策發揮效果,產業逐漸升級後,兩岸產業從早期的垂直分工演變成相互競爭大於互補的狀態,中國對原物料、半成品、機器設備等的進口替代能力增強後,對台灣的進口需求乃持續下降。如今又碰上歐債危機,中國出口成長趨緩,中國經濟成長亦隨之趨緩,台灣出口自然首當其衝、且長期看衰。馬執政第一任四年間(自2008年第三季至2012年第二季)平均年經濟成長率只有2.7%,不是沒有道理的。
(2) 台灣的經濟命脈將被中國所掌握,而危及台灣的國家安全。
ECFA實已把台灣鎖入「一中市場」,經濟發展幾乎完全依賴中國。這是一個向下沉淪的經濟發展政策,只求讓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殺價競爭,而怠於研發、創新、提升產品價值。誠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所言,到中國投資設廠若以低工資為競爭優勢,是一種迷思。然而,遺憾的是,馬政府與中國簽署ECFA,把台灣鎖入「一中市場」,就是想利用中國的低工資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
馬政府與中國簽署ECFA及後續的18項協議,都是為了要建構「一中市場」,是配合中國「以經促統」的統戰策略,落實中國的「經濟一體化」方針。根據最早主張「一中市場」的蕭萬長之闡述,未來這個市場(包括台灣與中國大陸、香港、澳門)在WTO的架構規範下,追求進一步的經濟整合,兩岸間商品、人員、資金、服務與資訊全面自由化,…最終達到經貿政策與貨幣的全面統一。這樣的「一中市場」,實與中國所謂的「經濟一體化」完全吻合。一旦「一中市場」建構完成,經貿政策與貨幣全面統一,台灣的經濟將完全被中國所掌控,台灣的「經濟主權」與台灣的主體性必然喪失殆盡,台灣將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那麼,政治上走向「終極統一」也就水到渠成了,中國就可以不費一兵一卒吞下台灣。
而這些協議中,金融合作與中資來台對台灣的衝擊將遠甚於大幅鬆綁台商對中國的投資,因為製造業台商投資中國,由投資者自負盈虧責任,但金融合作與中資來台對台灣的衝擊將危及台灣的金融穩定、社會安定與國家安全。馬英九於2012年8月27日接受專訪時強調,對於陸資(中資)來台,「只有再開放的空間」。馬英九指稱,台灣資金到大陸(中國),有人說是錢進大陸(中國),但又不讓中資來台,這叫什麼政策?所以他同意「只有再開放的空間」。在雙十節的講話,馬又宣稱「將大幅放寬外來資金投入台灣產業的限制,未來開放是常態,管制是例外。」這其實就是要擴大鬆綁中資來台。因此,經濟部長施顏祥在當天下午行政院的記者會中馬上表示,僑外資來台將改為「事後報備」制,中資來台也會進一步檢討開放,「預期幅度不會太小」。
其實,中國企業對外投資者絕大多數是國營企業,即使是民營企業,也往往具有黨政軍背景,其對外投資是具有政治目的的,主要是為了要取得其所需之能源、原物料或關鍵技術。中國也會運用其龐大的「國家財富主權基金」,對外進行「戰略性」投資。因此,中資來台當然是為了要取得較先進的技術,或是具有政治目的的「戰略性」投資,包括影響台灣股市、房市、媒體及金融穩定,進而影響台灣的經濟與金融政策,以促進「經濟一體化」。(參見王塗發,2009)誠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的警告:中資來台後,政府若無法有效管理中國藉股權投資取得台灣產業的關鍵技術,將導致技術嚴重外流。最近爆發友達2前主管涉竊面板機密給中國(自由時報,2012年10月16日),以及幾年前中芯竊取台積電的機密技術,都足以顯示中國企業要取得先進技術是無所不用其極的。
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對稱的經濟體,彼此關係也不對等。開放「錢進中國」是「投懷送抱、自投羅網」;而開放「中資來台」則是「開門揖盜、引狼入室」。2011年中國GDP高達7.3兆美元,僅次於美國的15兆美元,經濟規模居全球第二,而台灣僅0.466兆美元,兩者經濟規模大小相差非常懸殊;而且中國國營銀行規模超大,其四大國營銀行(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中國農業銀行與中國銀行)中的任一家之資產都超過台灣所有銀行的資產總和。同時,台灣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自由市場經濟,中國則是國營企業佔重要地位的非自由市場經濟,中國政府對市場的管制與干預又多。在此不對稱、不對等的情況下,台商為了追求私利而「錢進中國」,是幫中國創造就業機會,賺取大量外匯;而「中資來台」則是來挖取台灣的關鍵技術,掌控台灣的經濟命脈。金融合作與中資來台的結果,將導致台灣產業的關鍵技術被掏空,台灣的金融體系被中國所操控,台灣的經濟命脈被中國所掌握,台灣的經濟主權淪喪,更會危及台灣的國家安全。
四、台灣經濟如何撥雲見日
在馬政府主政下,台灣經濟已然失去動能,已經墜入「一中市場」大黑洞,得了仰賴中國扶持的軟骨無能症,深陷經濟「中國化」的危機。那麼,要如何才能讓台灣經濟撥雲見日呢?既然台灣的經濟問題是因墜入「一中市場」大黑洞所造成的,那麼,唯有擺脫中國魔掌的控制,台灣經濟才有撥雲見日的機會。因此,個人認為,台灣必須以「本土化」與「國際化」策略,來化解經濟「中國化」的危機,才能讓台灣經濟起死回生。簡單的說,台灣必須:(一)立足台灣、深耕台灣:改善投資環境,致力永續發展。(二)放眼世界、布局全球:加強與技術先進國家之經貿關係與技術合作。(三)小心中國、領先中國:保持技術領先中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詳見王塗發,2012)
然而,當今台灣經濟問題乃是馬英九一手造成的,在馬先生主政下,對吾人所提出的處方向來都視若無睹、置若罔聞。連任後的馬政府仍然執迷不悟,甚至更加倒行逆施,把台灣經濟逼上垂危之路。若讓馬政府繼續如此惡搞下去,台灣經濟必死無疑。因此,要挽救台灣經濟的唯一活路,乃是早日政黨再輪替,制止馬政府的惡搞。那麼,就應先全面罷免支持ECFA、支持油電雙漲及支持復徵證所稅的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讓該黨在國會不過半,進而罷免馬英九。否則,台灣經濟終必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隨中國崩潰或中國經濟硬著陸而衰竭。不過,這些作為辦得到嗎?能寄望現在的在野黨有此能耐嗎?我們且拭目以待!
五、參考文獻
王塗發(2012.10),「台灣經濟發展的危機與出路」,發表於「從當代問題探討台灣主體性的建立」學術研討會,台灣教授協會主辦,2012年10月20、21日。
王塗發(2012.08),「台灣經濟頹勢能否扭轉?」,發表於「如何扭轉台灣經濟頹勢?」座談會,台灣教授協會主辦,2011年8月19日。
王塗發(2011.10),「深化台灣與中國經貿關係對台灣的影響」,發表於「台灣地位與中華民國體制」研討會,台灣教授協會主辦,2011年10月22、23日。
王塗發(2009.08),「中資來台對台灣經濟命脈之威脅」,發表於「中資風暴—開放中資來台:引狼入室?」座談會,群策會主辦,2009年8月29日。(收錄於《ECFA的政經災難》群策會輯,2009年12月初版,第184-192頁。)


(本文發表於2012年「台灣前途」懇談會,高雄蓮潭國際會館,2012年11月9、10日)

附圖:原物料價格走勢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