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馬英九的「黃金十年」

馬英九吹噓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將為台灣開創「黃金十年」;馬政府一再宣傳,簽署ECFA後,台灣就可成為亞太經貿樞紐,就可吸引在中國的台商回流台灣投資設廠,並吸引外資來台直接投資,可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行政部門還編列巨額預算,大肆宣傳ECFA的「效益」及「黃金十年」的虛幻遠景。六月二十九日簽署ECFA後,八月中立法院在中國國民黨強勢主導下,全案表決通過。中國國民黨在立法院佔有將近四分之三的席次,強勢通過ECFA簽署案是早就預料的必然結果。現在倒是可以來檢驗馬先生的「黃金十年」大話。
在ECFA簽署前,我們曾以香港簽署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後,在中國的港商,並沒有因零關稅而回港投資設廠,創造工作機會,反而造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北移,導致香港製造業空洞化現象持續惡化的經驗,來推測說明簽署ECFA後,不僅不可能吸引在中國的台商回台投資設廠,而且反而會造成第二波產業西進潮(本刊第53期,2010年6月17日)。如今這樣的推測竟不幸而言中。
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最新統計資料,2010年8月核准僑外資來台直接投(增)資金額計1億3,792.4萬美元,較上年同期3億4,129.1萬美元減少60%;2010年1-8月核准投(增)資金額計26億840.9萬美元,較上年同期33億8,868.3萬美元減少23%。外資來台直接投資大幅減少的事實,完全戳破馬政府吹噓ECFA會產生吸引外資來台直接投資之效益的大話。
在對外投資方面,經濟部投審會的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8月申報投(增)資金額為3億4,777.1萬美元,較上年同期3億6,744.4萬美元減少5.4%;2010年1-8月申報對外投(增)資金額計18億4,456.9萬美元,較上年同期17億6,200.6萬美元增加4.7%。而在對中國投資方面,2010年8月份核准件數35件,核准投(增)資金額為9億4,911.6萬美元,較上年同期4億3,049.4萬美元增加120.5%;2010年1-8月核准件數為290件,較上年同期114件增加154.4%,核准投(增)資金額計73億9,420.5萬美元,較上年同期的26億7,790.5萬美元增加高達176.1%,比2009年全年的60億5,849.7萬美元多了13億3,570.8萬美元(或22%)。馬政府告訴我們,簽署ECFA後,在中國的台商會回流台灣投資設廠,但我們看到的事實卻完全相反,簽署ECFA後,不論投資件數或金額,台商都加倍投資中國!這也完全印證了我們先前的擔憂—簽署ECFA會造成第二波產業西進潮。
如果說馬先生吹噓的「黃金十年」是建立在ECFA的基礎上,那麼冷酷的事實將會顯示,ECFA可能為台灣帶來「黑暗十年」,除非在未來的三大民主選戰上,台灣人民選擇「棄馬保台」。
(刊於玉山周報「玉山論壇」,第71期,2010年10月21日)

從九一九風災省思台灣的永續發展政策

去年莫拉克颱風帶來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這次的九一九凡那比颱風又帶來一場豪大雨,淹沒了高高屏的低漥地區,以及從不淹水的高雄楠梓地區。
檢討這次九一九風災,包括成大水利與海洋工程系主任詹錢登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沈建全教授在內的學者專家大都認為,這次高雄地區總雨量達八百多毫米,是兩百年來最大雨量,無論下在任何一個都市,都一定會淹水。(凡那比颱風帶來的單日降雨量,在左營為525毫米、岡山為872毫米,都遠高於2001年9月納莉颱風帶來的台北單日降雨量425毫米;而納莉風災則造成台北市大淹水的空前災難,捷運也淹了,足可印證。)也有人指出,過去有些具滯洪功能的湖泊或池塘因開發被填平(如小貝湖),又缺乏興建足夠的滯洪池,亦是造成此次高雄地區淹大水的原因之一。
前者係屬天災;後者則涉及長期不永續的產業發展政策,以及短視的國土規劃。不少學者專家提出廣建滯洪池的因應對策,就是針對後者。然而,依沈建全教授的估計,每座滯洪池只能蓄水約十萬至十一萬噸,面對數以千萬噸計的超大量洪水,實在是杯水車薪(他估計本次大高雄淹水地區,在六小時內共降下1億2630萬立方公尺的洪水量)。因此,未來面對全球暖化可能導致的超大豪雨,應保留較寬之河川行水區,以利增加排水斷面以宣洩洪水,才是治本之道。
其實,台灣長期採取不永續的產業發展政策,與天爭地,過度開發,恐怕才是最大的問題。台灣美麗的自然海岸早已因工業開發而變形;具有蓄水功能,是天然滯洪池的海岸濕地,也隨之不斷消失。中央研究院院士周昌弘曾指出,濕地具有十多項功能,其中最重要者如:協助調節洪流、保護海岸、淨化水質及清除污染物、保育野生動物及棲息環境、調節區域生態系…等,故國際上仍以濕地公約來保護。但是,反觀台灣,六輕是在麥寮的濕地上建廠,造成濕地消失,未來國光石化也要建在濕地上。
跨越芳苑鄉和大城鄉的彰化外海濕地,長十五公里、寬五公里,相當於一個桃園縣龍潭鄉面積大,是符合《拉姆薩公約》中的「國際重要濕地」,但它就是馬政府正在盡全力推動的國光石化計畫之預定地。未來,這片最具滯洪功能的全國最大濕地勢將完全消失!面對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潮流,這豈只諷刺而已!
(刊於玉山周報「玉山論壇」,第68期,2010年9月30日)

從學界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談台灣的產業發展政策

學術界的暮鼓晨鐘

學術界反對「國光石化」的聲浪非常激烈,包括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陳建仁、周昌弘等18位院士,1,173位學者連署反對國光石化廠興建(截至八月初)。在8月3日的一場記者會中,李遠哲說:「興建國光石化和馬總統宣示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台灣應該發展再生能源…。把開發國光石化的錢拿來發展再生能源,對全世界、對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而不是繼續發展高二氧化碳的工業。」這充分道出了連署學者們的心聲,也指出了台灣產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李遠哲表示,地球溫度和工業革命之前比較,上升0.6度,現在二氧化碳濃度是390ppm,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提出警語,如果達到450ppm,地球將有50%機率溫度上升2度,屆時氣候變遷將帶來種種災難。他說,如果不努力減碳,二、三十年之內就會達到450ppm。而要降到350ppm,每人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要降到3公噸的程度(目前台灣每人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已達12.1公噸!)。
陳建仁說,國光石化的健康影響評估只是評估正常營運的情況,但從六輕不斷發生工安意外災害可知,石化廠意外狀況很多,所釋出的空氣污染物質,會造成人體呼吸道疾病、心臟血管疾病、癌症等,國光石化的健康風險評估項目顯然是不夠的。
曾任六輕環評委員的周昌弘表示,國光石化蓋在濕地上,濕地是全球生產力最高的地方,上面還有文蛤、牡蠣、螃蟹…等。六輕是在麥寮的濕地上建廠,造成濕地消失,國光石化也要建在濕地上,又要消滅濕地。他又說,六輕需要用水是相當巨大的,政府蓋了集集攔河堰,還不足以支應,只好搶當地民生及農業用水,導致雲林農民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高鐵也受到影響。建國光石化以後,每天需要四十萬噸用水量,水從哪裡來?

馬政府的倒行逆施

學術界的這些暮鼓晨鐘之言,似乎對馬政府起不了任何振聾發聵的作用。馬政府還是一意孤行,更積極推動國光石化計畫。在8 月26日,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國內石化相關產業的產值超過三兆元、產值約占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石化產業的確是撐起我國目前經濟成長的大柱子。九月初經濟部更砸下三百多萬元連兩天在四大報刊登「如果沒有石化業」系列廣告。政府花納稅人的錢登廣告,誇大石化業對台灣的經濟貢獻,還簡化問題,用一些錯誤的比喻來威脅民眾,例如「沒有石化業,哪來的傘布遮雨?」、「沒有石化業,哪來的牙刷牙膏?」、「沒有石化業.....你將付出令人心痛的代價」。
這些都是非常誤導性推銷國光石化計畫與發展石化產業的作法。身為經濟部長不應該連產值與GDP都分不清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的《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2006年石油及煤製品業與化學材料業(國光石化未來生產產品所屬的兩個產業)的平均GDP僅占其總產值的11.46%。施部長怎麼可以「移花接木」把一個國光石化計畫的產值擴大到國內石化相關產業的產值,然後又拿來與僅為產值11.46%的GDP相比呢?如此「膨脹」國光石化的經濟效益與重要性,是要把人民當「白痴」來欺騙嗎?
再說,從1990到2009年,國內石化、鋼鐵、水泥、造紙等四大耗能產業,消耗能源比率不斷提高,平均每年都佔全國能源消費量的30%左右,但這幾個產業佔GDP的比例二十幾年來卻都低於4.5%,2008年僅佔全國GDP3.86%(見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手冊》)。也因此造成台灣的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排放無法與經濟成長脫鈎。光一個台塑六輕每年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就高達6,755萬公噸,相當於2008年全台灣總排放量2.55億公噸的26.5%。而國光石化的規模與台塑六輕相當,如果生產技術沒有改進,則其CO2排放量應與六輕相當。就算國光石化會採用較先進的技術來減少CO2排放量,依其環評書建議,以60%天然氣和40%燃油來取代燃煤,則CO2年排放量應該約4,700萬公噸,相當於台灣2008年總排放量的18.4%。若再加上六輕五期擴建計畫,如果資料屬實,還要增加825.5萬公噸,兩案合計增加5,525萬公噸。若兩案都通過,則台灣的CO2排放量將再增加21.7%。目前台灣每人平均每年排放CO2已達12.1公噸,屆時將超過14.5公噸!這明顯是與馬英九所宣示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

「節能減碳」淪為口號

台灣需要的產業發展政策是要調整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發展,但石化業卻是最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價值產業,不應再鼓勵其發展。然而,馬政府卻堅持要建石化新廠,這不僅完全與經濟部本身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年6月5日)矛盾(在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節流」的「節流」方面,明示要「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2025年下降30%以上。),而且與馬政府本身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更使「節能減碳」淪為喊爽的口號而已。
經濟部「如果沒有石化業」系列廣告的說法是立基於產業關聯效果,特別是向前關聯效果,但那是對產業關聯效果的誤用。就如同國光石化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及其簡報資料上顯示:「石油及煤製品之感應度為2.04、化學材料之感應度為2.68;化學材料之影響度為1.16,皆大於所有產業之平均值,足見石化產業具上、下游產業整合發展之特性。」只挑其有利的部分來報告。更不用說將「反對國光石化」(或反對擴張石化業)說成會「沒有石化業」,完全是邏輯錯誤的「偷天換日」伎倆。
一般研究產業關聯效果都比較著重向後關聯效果或影響度,而不是向前關聯效果或感應度(何況目前台灣仍使用錯誤的方法來計算向前關聯效果與感應度)。這是因為向後關聯效果表示一個產業的發展,對其上游產業的產品產生需求,而可以「帶動」其上游產業發展的效果;對其上游產業而言,這種需求效果等於其市場的擴大,是確定的。至於向前關聯效果,則表示一個產業的發展,可以增強對其下游產業的「支持」程度,但不等於可以「帶動」其下游產業發展,因為其下游產業的發展要視其「市場需求」是否擴大而定。更何況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趨勢下,其產品可由進口品來替代也沒有問題。如果說台灣缺少(或有不足)經濟部廣告上的傘布與牙膏的生產原料,當然也可由進口來補足。

發展綠能產業才是正道

若如此,則依主計處最新的《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的資料,石油及煤製品之影響度僅為0.68,加上化學材料之影響度1.16,兩者平均為0.92,小於1(全產業的平均值),表示其「帶動」產業發展的效果並不強(低於平均值)。與綠能產業相關的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電力設備、機械設備等產業的影響度分別為1.01、1.06、1.13,平均為1.07,大於1,表示綠能產業「帶動」產業發展的效果較強。如果從國內產業關聯程度(向後關聯效果)來看,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電力設備、機械設備等產業分別為1.7439、1.8247、1.9360,平均為1.8349;而石油及煤製品業與化學材料業分別為1.1646與2.0006,平均為1.5826(比1.8349小0.2523)。換句話說,如果把國光石化計畫的投資資金用來投資於綠能產業,則每100元可以多創造出25.23元(多出1/4)的產出效果。如果是個5,000億元的投資計畫,則投資於綠能產業,至少可以多創造出1,250億元的產出效果,也可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這麼做還可產生能源自主性提高與環境品質改善的外部效益。這可以完全呼應李遠哲所說的:「把開發國光石化的錢拿來發展再生能源,對全世界、對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
經濟部又說,如果沒有國光石化,到2016年,乙烯的自給率就會降到61%,將嚴重阻礙國內石化工業發展,如果興建,就可以達到86%(現在自給率約9成);並認為,因為乙烯運輸不便,所以一定要維持高自給率。經濟部還說,長期來看,國內乙烯的自給率皆不足,而且若未來國光石化未能如期興建,但台塑六輕五期順利投產後,國內乙烯將變成台塑體系獨大,價格一旦被控制,中下游成本提高,民眾生活中的塑膠、橡膠製品價格勢必隨之增加。這些說法與其廣告上的說法相同,不僅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在恐嚇人民。過去台塑要蓋六輕石化廠時說要打破中油的獨佔,說其油價可以比中油便宜三成,但結果是兩家公司聯合壟斷,油價亦步亦趨,而且台塑石化的油品還大部分是外銷中國。其實現有技術運送乙烯並無問題,天然氣可以,乙烯也可以。目前就已進口10%,再多進口30%有何不可?政府只要開放進口,讓市場自由競爭即可打破市場壟斷,而不是靠興建國光石化來平衡市場。
何況最上游的原油99%以上都要靠進口,若再發生石油危機,台灣受衝擊將更大。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之高堪稱舉世無雙,此對台灣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的影響也最大。若再繼續擴大發展高耗能的石化業,將更升高台灣的經濟安全風險,是完全錯誤與不負責任的產業發展政策。只有調整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發展,並發展綠能產業,提高台灣的能源自主性,降低台灣的經濟安全風險與國家安全風險,才是台灣應走的永續發展大道。
(刊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1期/2010.09.30第113-116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