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從學界反對國光石化開發案談台灣的產業發展政策

學術界的暮鼓晨鐘

學術界反對「國光石化」的聲浪非常激烈,包括中央研究院前院長李遠哲、院士陳建仁、周昌弘等18位院士,1,173位學者連署反對國光石化廠興建(截至八月初)。在8月3日的一場記者會中,李遠哲說:「興建國光石化和馬總統宣示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台灣應該發展再生能源…。把開發國光石化的錢拿來發展再生能源,對全世界、對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而不是繼續發展高二氧化碳的工業。」這充分道出了連署學者們的心聲,也指出了台灣產業發展的正確方向。
李遠哲表示,地球溫度和工業革命之前比較,上升0.6度,現在二氧化碳濃度是390ppm,IPCC(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遷問題小組)提出警語,如果達到450ppm,地球將有50%機率溫度上升2度,屆時氣候變遷將帶來種種災難。他說,如果不努力減碳,二、三十年之內就會達到450ppm。而要降到350ppm,每人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要降到3公噸的程度(目前台灣每人平均每年排放二氧化碳已達12.1公噸!)。
陳建仁說,國光石化的健康影響評估只是評估正常營運的情況,但從六輕不斷發生工安意外災害可知,石化廠意外狀況很多,所釋出的空氣污染物質,會造成人體呼吸道疾病、心臟血管疾病、癌症等,國光石化的健康風險評估項目顯然是不夠的。
曾任六輕環評委員的周昌弘表示,國光石化蓋在濕地上,濕地是全球生產力最高的地方,上面還有文蛤、牡蠣、螃蟹…等。六輕是在麥寮的濕地上建廠,造成濕地消失,國光石化也要建在濕地上,又要消滅濕地。他又說,六輕需要用水是相當巨大的,政府蓋了集集攔河堰,還不足以支應,只好搶當地民生及農業用水,導致雲林農民抽地下水,造成地層下陷,高鐵也受到影響。建國光石化以後,每天需要四十萬噸用水量,水從哪裡來?

馬政府的倒行逆施

學術界的這些暮鼓晨鐘之言,似乎對馬政府起不了任何振聾發聵的作用。馬政府還是一意孤行,更積極推動國光石化計畫。在8 月26日,經濟部長施顏祥表示,國內石化相關產業的產值超過三兆元、產值約占我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25%,石化產業的確是撐起我國目前經濟成長的大柱子。九月初經濟部更砸下三百多萬元連兩天在四大報刊登「如果沒有石化業」系列廣告。政府花納稅人的錢登廣告,誇大石化業對台灣的經濟貢獻,還簡化問題,用一些錯誤的比喻來威脅民眾,例如「沒有石化業,哪來的傘布遮雨?」、「沒有石化業,哪來的牙刷牙膏?」、「沒有石化業.....你將付出令人心痛的代價」。
這些都是非常誤導性推銷國光石化計畫與發展石化產業的作法。身為經濟部長不應該連產值與GDP都分不清楚。根據行政院主計處最新的《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2006年石油及煤製品業與化學材料業(國光石化未來生產產品所屬的兩個產業)的平均GDP僅占其總產值的11.46%。施部長怎麼可以「移花接木」把一個國光石化計畫的產值擴大到國內石化相關產業的產值,然後又拿來與僅為產值11.46%的GDP相比呢?如此「膨脹」國光石化的經濟效益與重要性,是要把人民當「白痴」來欺騙嗎?
再說,從1990到2009年,國內石化、鋼鐵、水泥、造紙等四大耗能產業,消耗能源比率不斷提高,平均每年都佔全國能源消費量的30%左右,但這幾個產業佔GDP的比例二十幾年來卻都低於4.5%,2008年僅佔全國GDP3.86%(見經濟部能源局,《能源統計手冊》)。也因此造成台灣的溫室氣體(以二氧化碳為主)排放無法與經濟成長脫鈎。光一個台塑六輕每年二氧化碳(CO2)排放量就高達6,755萬公噸,相當於2008年全台灣總排放量2.55億公噸的26.5%。而國光石化的規模與台塑六輕相當,如果生產技術沒有改進,則其CO2排放量應與六輕相當。就算國光石化會採用較先進的技術來減少CO2排放量,依其環評書建議,以60%天然氣和40%燃油來取代燃煤,則CO2年排放量應該約4,700萬公噸,相當於台灣2008年總排放量的18.4%。若再加上六輕五期擴建計畫,如果資料屬實,還要增加825.5萬公噸,兩案合計增加5,525萬公噸。若兩案都通過,則台灣的CO2排放量將再增加21.7%。目前台灣每人平均每年排放CO2已達12.1公噸,屆時將超過14.5公噸!這明顯是與馬英九所宣示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

「節能減碳」淪為口號

台灣需要的產業發展政策是要調整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發展,但石化業卻是最高耗能、高污染、低附加價值產業,不應再鼓勵其發展。然而,馬政府卻堅持要建石化新廠,這不僅完全與經濟部本身的《永續能源政策綱領》(2008年6月5日)矛盾(在永續能源政策綱領--「淨源節流」的「節流」方面,明示要「促使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調整,使單位產值碳排放密集度於2025年下降30%以上。),而且與馬政府本身的「節能減碳」政策背道而馳,更使「節能減碳」淪為喊爽的口號而已。
經濟部「如果沒有石化業」系列廣告的說法是立基於產業關聯效果,特別是向前關聯效果,但那是對產業關聯效果的誤用。就如同國光石化計畫環境影響評估報告書及其簡報資料上顯示:「石油及煤製品之感應度為2.04、化學材料之感應度為2.68;化學材料之影響度為1.16,皆大於所有產業之平均值,足見石化產業具上、下游產業整合發展之特性。」只挑其有利的部分來報告。更不用說將「反對國光石化」(或反對擴張石化業)說成會「沒有石化業」,完全是邏輯錯誤的「偷天換日」伎倆。
一般研究產業關聯效果都比較著重向後關聯效果或影響度,而不是向前關聯效果或感應度(何況目前台灣仍使用錯誤的方法來計算向前關聯效果與感應度)。這是因為向後關聯效果表示一個產業的發展,對其上游產業的產品產生需求,而可以「帶動」其上游產業發展的效果;對其上游產業而言,這種需求效果等於其市場的擴大,是確定的。至於向前關聯效果,則表示一個產業的發展,可以增強對其下游產業的「支持」程度,但不等於可以「帶動」其下游產業發展,因為其下游產業的發展要視其「市場需求」是否擴大而定。更何況在全球化自由貿易的趨勢下,其產品可由進口品來替代也沒有問題。如果說台灣缺少(或有不足)經濟部廣告上的傘布與牙膏的生產原料,當然也可由進口來補足。

發展綠能產業才是正道

若如此,則依主計處最新的《產業關聯表編製報告》的資料,石油及煤製品之影響度僅為0.68,加上化學材料之影響度1.16,兩者平均為0.92,小於1(全產業的平均值),表示其「帶動」產業發展的效果並不強(低於平均值)。與綠能產業相關的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電力設備、機械設備等產業的影響度分別為1.01、1.06、1.13,平均為1.07,大於1,表示綠能產業「帶動」產業發展的效果較強。如果從國內產業關聯程度(向後關聯效果)來看,電子產品及光學製品、電力設備、機械設備等產業分別為1.7439、1.8247、1.9360,平均為1.8349;而石油及煤製品業與化學材料業分別為1.1646與2.0006,平均為1.5826(比1.8349小0.2523)。換句話說,如果把國光石化計畫的投資資金用來投資於綠能產業,則每100元可以多創造出25.23元(多出1/4)的產出效果。如果是個5,000億元的投資計畫,則投資於綠能產業,至少可以多創造出1,250億元的產出效果,也可創造出更多的就業機會。同時,這麼做還可產生能源自主性提高與環境品質改善的外部效益。這可以完全呼應李遠哲所說的:「把開發國光石化的錢拿來發展再生能源,對全世界、對整個社會都有很大的貢獻。」
經濟部又說,如果沒有國光石化,到2016年,乙烯的自給率就會降到61%,將嚴重阻礙國內石化工業發展,如果興建,就可以達到86%(現在自給率約9成);並認為,因為乙烯運輸不便,所以一定要維持高自給率。經濟部還說,長期來看,國內乙烯的自給率皆不足,而且若未來國光石化未能如期興建,但台塑六輕五期順利投產後,國內乙烯將變成台塑體系獨大,價格一旦被控制,中下游成本提高,民眾生活中的塑膠、橡膠製品價格勢必隨之增加。這些說法與其廣告上的說法相同,不僅是自欺欺人,而且是在恐嚇人民。過去台塑要蓋六輕石化廠時說要打破中油的獨佔,說其油價可以比中油便宜三成,但結果是兩家公司聯合壟斷,油價亦步亦趨,而且台塑石化的油品還大部分是外銷中國。其實現有技術運送乙烯並無問題,天然氣可以,乙烯也可以。目前就已進口10%,再多進口30%有何不可?政府只要開放進口,讓市場自由競爭即可打破市場壟斷,而不是靠興建國光石化來平衡市場。
何況最上游的原油99%以上都要靠進口,若再發生石油危機,台灣受衝擊將更大。台灣的能源進口依賴度之高堪稱舉世無雙,此對台灣的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的影響也最大。若再繼續擴大發展高耗能的石化業,將更升高台灣的經濟安全風險,是完全錯誤與不負責任的產業發展政策。只有調整產業結構,朝高附加價值及低耗能方向發展,並發展綠能產業,提高台灣的能源自主性,降低台灣的經濟安全風險與國家安全風險,才是台灣應走的永續發展大道。
(刊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1期/2010.09.30第113-116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