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7日 星期三

從九一九風災省思台灣的永續發展政策

去年莫拉克颱風帶來八八水災,重創南台灣;這次的九一九凡那比颱風又帶來一場豪大雨,淹沒了高高屏的低漥地區,以及從不淹水的高雄楠梓地區。
檢討這次九一九風災,包括成大水利與海洋工程系主任詹錢登與國立高雄海洋科技大學海洋環境工程系沈建全教授在內的學者專家大都認為,這次高雄地區總雨量達八百多毫米,是兩百年來最大雨量,無論下在任何一個都市,都一定會淹水。(凡那比颱風帶來的單日降雨量,在左營為525毫米、岡山為872毫米,都遠高於2001年9月納莉颱風帶來的台北單日降雨量425毫米;而納莉風災則造成台北市大淹水的空前災難,捷運也淹了,足可印證。)也有人指出,過去有些具滯洪功能的湖泊或池塘因開發被填平(如小貝湖),又缺乏興建足夠的滯洪池,亦是造成此次高雄地區淹大水的原因之一。
前者係屬天災;後者則涉及長期不永續的產業發展政策,以及短視的國土規劃。不少學者專家提出廣建滯洪池的因應對策,就是針對後者。然而,依沈建全教授的估計,每座滯洪池只能蓄水約十萬至十一萬噸,面對數以千萬噸計的超大量洪水,實在是杯水車薪(他估計本次大高雄淹水地區,在六小時內共降下1億2630萬立方公尺的洪水量)。因此,未來面對全球暖化可能導致的超大豪雨,應保留較寬之河川行水區,以利增加排水斷面以宣洩洪水,才是治本之道。
其實,台灣長期採取不永續的產業發展政策,與天爭地,過度開發,恐怕才是最大的問題。台灣美麗的自然海岸早已因工業開發而變形;具有蓄水功能,是天然滯洪池的海岸濕地,也隨之不斷消失。中央研究院院士周昌弘曾指出,濕地具有十多項功能,其中最重要者如:協助調節洪流、保護海岸、淨化水質及清除污染物、保育野生動物及棲息環境、調節區域生態系…等,故國際上仍以濕地公約來保護。但是,反觀台灣,六輕是在麥寮的濕地上建廠,造成濕地消失,未來國光石化也要建在濕地上。
跨越芳苑鄉和大城鄉的彰化外海濕地,長十五公里、寬五公里,相當於一個桃園縣龍潭鄉面積大,是符合《拉姆薩公約》中的「國際重要濕地」,但它就是馬政府正在盡全力推動的國光石化計畫之預定地。未來,這片最具滯洪功能的全國最大濕地勢將完全消失!面對全球追求永續發展的潮流,這豈只諷刺而已!
(刊於玉山周報「玉山論壇」,第68期,2010年9月30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