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油價飆漲 油公司補血肥滋滋 老百姓失血瘦巴巴

今年4月2日油價大幅調漲近10%,電價也在6月10日第一波大幅調漲,導致百物齊漲,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46%,為近四年新高。這情形讓人回想起四年前馬政府一上台就大幅調漲油電價格,而導致當年六、七月CPI年增率飆高達4.97%與5.92%,使2008年的「痛苦指數」(物價上漲率加上失業率)升高到7.67(2000到2007年平均僅為5),創下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令全國中低收入民眾苦不堪言。
然而,經濟部能源局與台灣中油公司卻在六月中辯解說,台灣中油公司自2010年12月起實施減半調漲措施至2012年3月底止,使國內油品售價低於成本,該公司為民眾負擔無鉛汽油每公升5.4元、柴油每公升5.5元,致2011年累積稅後虧損達新台幣361億元。自2012年4月2日起,在考量民眾負擔能力及減緩物價波動之前提下,先行回收中油為民眾負擔金額的60%,其餘40%則以暫時性透過全漲緩降方式逐漸吸收之過渡方式,以合理反映油品生產成本,且期間仍以維持亞鄰競爭國家最低油價為原則進行調整。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問題是,憑什麼要台灣人民負責讓一家經營績效不彰的油公司穩賺不賠?為什麼中油的購油成本一增加,就要完全轉嫁、甚至超額轉嫁給國內消費者負擔?為什麼減半調漲,沒有完全轉嫁,就說是油公司為民眾負擔?為什麼2009年經濟不景氣,台灣經濟成長率負1.9%,創下六十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紀錄,台灣大多數企業都虧損累累,政府卻讓油公司向全民吸血,使中油由前一年大虧1,201億元轉為大賺376億元(見中油公司2011年度年報),台塑化公司也由前一年小賺145億元變成大賺480億元?這就是馬政府的「油價合理化」?這就是馬式的伸張「社會公平正義」?
根據中油公司年報中汽、柴油產量、產值、內外銷量與內外銷值的資料計算,我們發現2010與2011年中油每公升汽油的產值分別為18.59元與22.5元,而其內銷價格為26.47元與28.54元,外銷價格則為17.05元與21.9元;外銷價格比內銷價格少了9.42元與6.64元,外銷價僅為內銷價的64.4%與76.7%,顯然是以內銷補貼外銷。此一現象也同時刺破了經濟部與中油所謂的「維持亞鄰競爭國家最低油價」的謊言。柴油的情況也是如此,2010與2011年中油每公升柴油的產值分別為18.22元與23.76元;而其內銷價格為23.31元與25.66元,外銷價格則僅為17.65元與23.0元。
外銷價格是由國際市場所決定,在國際市場上中油沒有定價的能力,無法將其增加的購油成本藉由漲價而轉嫁給買方。而國內市場是由中油與台塑化公司聯合壟斷,內銷價格幾乎是由中油一手決定(台塑化跟進),故中油可以吃定國內消費者,將其增加的購油成本藉由油品漲價而完全、甚至超額轉嫁給買方,對國內消費者大吸血,來彌補其本身經營不善的虧損黑洞還轉虧為盈,且讓台塑化公司跟著賺得荷包滿滿。上述內外銷差價如此之大,就是反映這種以內銷補貼外銷的惡質經營手段。而這卻是四年多來,馬政府所大力推動的「油價合理化」改革與實踐「社會公平正義」的結果!老百姓能耐其何?!
中油自2007年起採行「汽柴油浮動油價機制」,每月(2008年8月起改為每週)依指標原油價格(70%杜拜+30%布蘭特)及匯率變動之八成,計算國內汽、柴油價格變動幅度。在2007年11月汽油每公升超過30元(95無鉛汽油為30.7元)後,為了照顧民生,避免其他物價跟著上漲,當時的民進黨政府即予以凍漲。馬政府上台後,在2008年5月28日解凍油價,95無鉛汽油一下子調高為34.6元/公升,7月5日再調漲到36.1/公升的歷史高峰,直到8月9日才隨國際油價下滑而緩步調降。
對照國際原油價格走勢與我國95無鉛汽油價格走勢,我們可以發現:「中油調整油價是黑箱作業,且漲時調得快又多、跌時調得慢又少。」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年7月5日漲到最高峰,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為每桶140.17美元與143.29美元,當時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也漲到每公升36.1元的最高峰。之後國際原油價格反轉下滑,到2008年12月31日跌到谷底,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跌到每桶36.45美元與36.57美元,僅為高峰時的26.0%與25.52%,但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只跌到每公升21.1元,為高峰時的58.45%,這就是「跌時調得慢又少」的證明。但中油卻辯解說,在國際原油價格達歷史高峰時,國內95無鉛汽油的價格應為每公升38.7元,當時只調漲到36.1元,是由中油公司與政府貨物稅合計吸收每公升2.6元,(見自由時報,2012年8月22日,「台灣中油來函」)這部分在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時,中油公司再以國內油價緩降的方式吸收回來。問題是,就算真是如此(要由人民負全責),2.6元也僅占38.7元的6.7%或36.1元的7.2%,怎麼可以緩降的幅度竟然不到國際原油降幅的一半?這不是對老百姓吸血吸太多了嗎?這其實是讓中油公司可以在2009年轉虧為盈(由前一年大虧1,201億元轉為大賺376億元)的關鍵之所在,因為2009年初國際原油價格自谷底往上攀升,而中油的國內油品價格則自非常不合理的高檔隨著往上大幅調漲。
再看今年4月2日的油價,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漲到每桶120.38美元與123.15美元,約為高峰時的85.88%與85.94%,但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卻漲到每公升35.5元(4月2日至8日),為高峰時的98.34%,而以4月6日的匯率29.562元台幣兌1美元比2008年7月平均匯率30.59元台幣兌1美元升值3.48%來調整,則95無鉛汽油的價格已漲到每公升36.735元,已超越歷史高峰,這就是「漲時調得快又多」的明證。
其實,在這次油價大幅調漲3.1元之前,95無鉛汽油的價格已來到每公升32.4元,為最高峰時的89.75%,已超過上述國際原油價格的回漲幅度(西德州原油更僅回漲到最高峰的71%),但中油卻聲稱過去一段期間(選前到4月初)減半調漲,漲幅不足,致其虧損,故要大幅調漲,將過去漲幅不足的部分全部補回來。這合理嗎?即使減半調漲,其漲回幅度都已超過國際原油的回漲幅度,就表示過去所謂按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幅度的八成調整,其實已超額調漲。
況且,目前油價每周調整一次,但實際上中油是每月購油一次。那麼,在國際油價上漲時,每月第一周隨國際原油上漲而調漲還有些道理,但第二、三、四周再調漲就完全沒道理了,因為其購油成本發生在第一周,並沒有隨之後現貨市場的油價上漲而增加。但中油卻可藉此補血再補血,老百姓只能失血再失血!台灣人民還能忍受到幾時?

台灣經濟頹勢能否扭轉?

一、台灣經濟病入膏肓

看到經濟成長率、出口成長率、投資率、失業率、通貨膨脹率、…等經濟數據後,很多人會問:「台灣經濟怎麼了?台灣經濟病了嗎?」是的,台灣經濟的確是生病了,而且已經病入膏肓。
根據行政院主計總處在七月底公布的概估統計,由於出口衰退,民間消費及投資也不如預期,今年第二季經濟負成長0.16%,是2009年第四季以來首見負成長;預估今年經濟成長率(GDP年增率)僅2.08%,較五月預測的3.03%大幅下修0.95個百分點。另外,根據各國官方資料,南韓第二季經濟成長2.4%,新加坡1.9%,中國7.6%,美國也有2.2%,台灣卻負成長0.16%,則是亞洲鄰近國家表現最差的。
而中央研究院則預估今年台灣經濟成長率為1.94%,無法「保二」;不少外資機構也唱衰台灣今年經濟成長率無法保二,包括摩根士丹利與巴克萊資本都預估1.7%、摩根大通和瑞銀證券都預估1.5%、美銀美林證券為1.38%及瑞信證券僅1%。有些較悲觀的學者,甚至認為「保一」都有困難。
美國著名經濟預測機構環球透視(Global Insight,GI)日前再度下修亞洲四小龍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其中,台灣從上個月(七月)預測的3.1%腰斬到1.5%,下修幅度最大,且在四小龍中殿底。GI最新預測,四小龍今年經濟成長率分別為南韓2.3%、新加坡2.2%、香港1.9%、台灣1.5%;而全球經濟成長率為2.6%,則僅較上個月小幅下修0.1個百分點。緊接著,行政院主計總處在8月17日下午公布今年全年經濟成長率預測更新,從7月底預測的2.08%,再下修0.42個百分點,來到1.66%。主計總處並公布第2季經濟成長率初步統計為負成長0.18%,預測第3、4季分別成長1.99%及4.23%。
在出口方面,依財政部公布的資料,累計上半年我國出口值為1,468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跌4.7%,是亞洲主要國家中唯一出口衰退國。根據統計,今年一至六月,韓國出口年增率0.7%,日本、新加坡一至五月出口年增率分別為5.8%、4.1%。台灣出口表現,在亞洲鄰近國家評比中顯然是敬陪末座。再依財政部最新公布的統計資料,7月台灣出口248.5億美元,連續第5個月呈現衰退,年減幅度甚至擴大至二位數達11.6%,為近兩年九個月來單月最大跌幅。財政部表示,由於近年來中國積極推動進口替代政策,扶植面板、太陽能等策略性產業,讓兩岸產業由互補轉為競爭,並降低對我國依賴程度,導致1至7月我國對中國(含香港)出口減少9.1%,衰退幅度遠高於整體出口減幅負5.8%。(工商時報,2012/08/08)其實,中國的進口替代政策早就在進行了,並非最近才開始。
在投資方面,依聯合國貿易及發展會議(UNCTAD)所發表的2011年世界投資報告,在全球211個國家或地區中,台灣去年吸引的外人直接投資(FDI)排名倒數第二,不如北韓、只贏安哥拉。根據這份報告,去年台灣FDI金額為負19.6億美元(台幣592億元),僅優於非洲安哥拉的負55.9億美元,連政治封閉的北韓都不如(北韓有5,500萬美元外資流入),更與南韓的46.6億美元天差地別。
另根據經濟部投審會的統計資料(僅公布FDI匯入、未公布匯出),近十年來僑外投資在扁政府主政年代的2006、2007年達到139.69億美元、153.61億美元最高峰;馬英九主政後,卻一路下滑,2010年慘跌到38.11億美元,還不到扁政府高峰時的四分之一。相較僑外投資大減,馬主政四年來放行企業赴中國投資金額卻創新高。在2010年達122.3億美元新高,2011年再度改寫紀錄,達131億美元。企業蜂擁投資中國,大幅排擠國內投資,2009年國內投資率(國內投資毛額占GNP比率)由前一年的21.85%急降為17.13%,創下1970年以來的最低紀錄,而民營企業的投資年增率則為負18.45%;2011年國內投資率為20.56%,民營企業的投資年增率為負1.14%。國內民營企業的投資年增率既為負值,就難怪外人直接投資(FDI)亦為負值了!
在失業率方面,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六月失業人數達47.7萬人,較五月增加1.1萬人,失業率是4.21%,較五月上升0.09個百分點,已連續兩個月上升,且仍居亞洲四小龍最高。在失業增加人數中,以初次尋職失業者增加1.3萬人最多。在失業率中,以青年失業率最為嚴重,20至24歲失業率高達12.84%,較五月大幅上升0.65個百分點;15至19歲失業率9.68%,上升0.39個百分點;25至29歲失業率也達6.93%。若按教育程度分析,則以大學畢業失業率5.87%最高,高學歷、高失業問題持續惡化。而七、八月將有更多社會新鮮人投入尋職,失業率恐怕還會攀升。
在實質薪資方面,依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資料,今年一至五月平均薪資(含經常性及非經常性薪資)50,050元,較去年同期減少356元,減幅達0.71%,為史上第四大減幅;扣除物價漲幅後,實質平均薪資更是減少2.08%,為史上第三大減幅,僅次於網路泡沫及金融海嘯時期,且實質薪資仍倒退十四年。(自由時報,2012/07/24)
在通貨膨脹率方面,行政院主計總處公布的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高達2.46%。同時主計總處也已將今年CPI年增率由1.84%上修至1.9%,若物價持續飆漲,今年CPI將面臨「破二」的壓力。

二、台灣經濟病因探源

以上這些數據令人怵目驚心,也忠實地反映出台灣經濟已經漸漸失去動能,似已步入加護病房。那麼,曾經創造經濟奇蹟的台灣,何以會走到這個地步?造成台灣經濟病入膏肓的原因何在?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我們先從台灣的長期經濟發展軌跡來觀察。一般對台灣經濟發展的研究認為,台灣的經濟起飛發生在1960年代的後期;在1960年代台灣的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9.2%。1970年代則是台灣創造經濟奇蹟的黃金年代,雖經歷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的衝擊,仍能創造二位數高成長的輝煌紀錄,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高達10.2%。1980年代雖仍維持高成長,但速度已減緩,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8.1%。到1990年代經濟成長速度持續減慢,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降為6.5%,在1998與1999年僅分別為4.6%與5.8%。2000~2009年間再降到3.4%。其中,民進黨執政的八年間(2000年第三季至2008年第二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為4.43%。馬政府執政後,自2008年第三季至2012年第二季,四年間平均年經濟成長率只有2.7%,還曾創下連五季(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三季)負成長的紀錄,比民進黨執政時期的4.43%還差1.7個百分點以上。(見表1)馬英九誇口說,中國國民黨比民進黨更會拚經濟,你還相信嗎?
表1  台灣經濟發展簡表
 年    期     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
1950-1959    8.4%
1960-1969    9.2%
1970-1979    10.2%
1980-1989    8.1%
1990-1999    6.5%
2000-2009    3.4%
2000Q3-2008Q2    4.43%
2008Q3-2012Q2    2.7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一)經濟發展依賴中國的墮落政策
2000年以來,台灣經濟成長率大幅下滑,實起因於第一次政黨輪替後,在2001年召開的「全國經濟發展會議」(簡稱經發會),幾乎是全盤接受蕭萬長先生與幾位紅頂商人的意見,決定對中國採取「積極開放」政策,大幅度開放對中國投資。台灣核准對中國投資的金額乃大幅增加,由2000年的26.1億美元,增加到2007年的99.7億美元,2008年再提高到106.9億美元。自2001年至2008年,累計核准金額為584.6億美元,平均每年73.1億美元,是前十年平均的4.3倍。
自1991年至2008年,投審會累計核准對中國投資金額達755.6億美元,占該期間我國核准對外投資總額1,322.5億美元的57%,高居我國核准對外投資的首位。尤其自2000年以來,對中國投資的比重更是大幅提高。在2008年,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為151.58億美元,其中以對中國投資106.91億美元為最多,占70.5%;若加上香港3.37億及英屬加勒比海群島16.86億,則投資金額高達127.15億美元,占總對外投資的83.9%。同時,台商對中國投資占台灣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重,也由2000年的0.8%,一路飆升到2007年的2.61%,2008年的2.73%;若加計香港、英屬加勒比海群島、不必核准及未經核准的部分,比重可能不下於5%。
因為「積極開放」導致產業大量西進,排擠國內投資,在2001年國內投資率由前一年的25.33%大幅降低為19.46%,2002年再降至18.9%,國內投資成長率自2001至2003年連續三年負成長,造成產業空洞化。再加上2001年剛好碰上美國網路科技泡沫化,美國矽谷哀鴻遍野,台灣最大的出口產業電子資訊業受創慘重,也波及整體製造業,導致當年台灣經濟負成長(-1.65%),創下台灣經濟首度負成長的紀錄。
然而,中國國民黨對於如此對中國「積極開放」的經濟政策還是不滿意。因此,馬政府一上台就決定要對中國「全面開放」,且要與中國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於2010年6月中完成簽署,2011年1月1日正式生效。這完全是為了要建構「一中市場」,與中國經濟整合,要仰賴中國來發展台灣經濟。中國國民黨副主席、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就認為,經濟依賴中國不是壞事,如果中國不讓我們依賴才是問題。
由於中國的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市場規模又遠大於台灣,故ECFA的簽署自然會造成另一波台灣企業西進潮,使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大量流失。依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2010年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達122.3億美元,創史上新高,年增率更高達101.87%,2011年再度改寫紀錄,達131億美元。另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資料,2010年上市櫃公司匯往中國資金高達1,750億元,打破歷年紀錄。這些都足以印證ECFA已造成另一波產業西進潮。投審會資料也顯示,2010年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20.56%,顯示ECFA不僅未能使外資增加,反而有減少之勢。上述這些數據,完全刺破馬政府宣稱簽署ECFA可吸引台商回台投資及外資來台投資的謊言!
馬政府對中國「全面開放」的結果,台灣對外投資超過八成集中在中國,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已逾四成,只要中國經濟打個噴嚏,台灣經濟就會重感冒。馬政府創下連五季(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三季)經濟負成長的紀錄,尤其是2009年第一季經濟成長率負10.24%,該年經濟負成長1.9%,都創下六十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紀錄,主要原因就是台灣對中國出口大減之故,尤其2009年一季大減45%,減幅居主要出口國之冠。馬執政第一任四年間(自2008年第三季至2012年第二季)平均年經濟成長率只有2.7%,不是沒有道理的。
ECFA實已把台灣鎖入「一中市場」,經濟發展幾乎完全依賴中國。這是一個非常墮落的經濟發展政策,只求讓企業降低生產成本,殺價競爭,而怠於研發、創新、提升產品價值。誠如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所言,到中國投資設廠若以低工資為競爭優勢,是一種迷思。然而,遺憾的是,馬政府與中國簽署ECFA,把台灣鎖入「一中市場」,不就是想利用中國的低工資來提高企業的競爭優勢!
對比台灣與南韓自2000年以來的經濟發展策略與成就,更加凸顯此一發展策略的無比墮落。南韓是採取「投資國內,壯大自己,提升價值,建立品牌,佈局全球」的發展策略;台灣則是「投資中國,壯大他人,降低成本,從事代工,搶進中國」。南韓的國內投資率,在2000至2008年間平均為29%;台灣僅20.2%。同期間,對中國實際投資占本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比率,南韓平均為0.53%,遠低於台灣的1.78%;在2008年南韓僅0.35%,而台灣則高達2.73%。南韓企業非常著重研發、提升產品價值、建立自我品牌,例如三星電子公司有員工逾16萬人,其中1/3是研發人才,每年投資的研發費用高達7兆韓元(約合新台幣1,900億元),在美國申請的專利數目僅次於IBM,比微軟與英特爾還多(依台灣科技大學財務金融所梁瓊如教授的報告);這些都是台灣企業所望塵莫及的。梁瓊如教授還指出,2009年第三季,三星的獲利總和是九家日本電子大廠包含索尼(Sony)、東芝、三洋加起來的兩倍。另根據韓國聯合通訊社(Yonhap)報導,依8 月10日收盤價為準,南韓6個主要出口行業的大企業市值超越了日本同行企業,這6個行業別為半導體、顯示器、煉油、建設、鋼鐵與造船。在半導體業中,南韓龍頭企業三星電子的市價總值為198.559兆韓元(約合1,757.61億美元),大幅超出日本半導體龍頭企業東芝的16.591兆韓元(約合146.86億美元)11倍。
在2000年,南韓平均每人GDP11,349美元,僅為台灣平均每人GDP14,704美元的77%。但由於兩國採取不同的經濟發展策略(南韓「提升價值與全球化」與台灣「降低成本與中國化」),南韓努力促進產業升級,提高國際競爭力,而台灣則仰賴中國「降低成本」,減緩產業升級,到了2004年,南韓平均每人GDP提高到15,038美元,已超越台灣的15,012美元;到2007年更提高到21,761美元,把台灣的17,154美元遠遠拋諸於後。之後因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南韓於2008與2009年跌落20,000美元以下,但到2010年就回升至20,751美元,2011年更創高峰達22,784美元;而台灣亦隨著起伏,直到2011年才突破20,000美元大關,達20,122美元。如以人均國民所得(GNI)來比較,南韓從2006年的19,691美元升至2007年突破2萬美元的21,632美元,之後因全球金融危機餘波盪漾,分別在2008、2009年降回19,161美元、17,041美元,至2010年又再回升到20,562美元,2011年更創下22,489美元的歷史顛峰;台灣在2006年為14,724美元,2007與2008年分別為15,192與15,194美元,2009年降為14,255美元,2010與2011年才回升到16,471與17,590美元,一直都遠落後於南韓。
附帶的效果是:南韓的失業率由2000年4.4%降到2008年3.2%,2009、2010與2011年分別為3.7%、3.7%與3.4%;而台灣則由3.0%上升到4.14%,2009、2010與2011年更飆高到5.85%、5.2%與4.4%。
目前南韓已分別與歐盟、東協、美國(幾乎是全球市場的三分之二)等完成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在主要國際市場上攻城略地,以落實其「全球化」策略。反觀台灣的馬政府則僅急於與中國簽署ECFA,獨賴「中國化」一味藥方,而完全鎖入「一中市場」。台灣的DRAM產業與兩兆雙星的面板產業,在國際市場上幾乎被韓國打趴,不是沒有原因的。
(二)漠視民生疾苦的油電雙漲政策,造成台灣經濟雪上加霜
2008年五月馬政府一上台就以「能源價格合理化(回歸市場機制)」、「節能減碳」為由,大幅調漲油電價格;這次連任成功後,又故技重施,大幅調漲油電價格,以補中油與台電公司經營不善造成的虧損大黑洞。
2008年五月的油電雙漲,導致百物齊漲,民生凋敝,造成「停滯通膨」(通貨膨脹與經濟衰退同時存在),使2008年的「痛苦指數」(通貨膨脹率加失業率)升高到7.67(2000到2007年平均僅為5),創下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令全國中低收入民眾苦不堪言。同時,當年台股加權指數由五月二十日的高點9309.95一路下跌到十一月二十一日的最低點3955.43,跌幅高達57.5%,股市市值蒸發超過13.5兆元(以五月二十日上市公司總市值23.6兆元計算),造成股市哀鴻遍野,民眾消費能力受創嚴重。
消基會曾質疑中油調整油價是黑箱作業,且漲時調得快又多、跌時調得慢又少。該會並依能源局網站資料,按中油的浮動油價計算公式比例算出,2009年8月1日原油每桶68.434元,與2008年10月15日每桶為68.73元差不多;結果2009年8月1日中油95無鉛汽油價格為29元,卻比2008年10月15日的27.9元貴了1.1元!
該浮動油價計算公式是依杜拜原油價格變動的七成與布蘭特原油價格變動的三成加權計算,並按匯率變動加以調整。因此,我們可對照國際原油價格走勢與我國95無鉛汽油價格走勢(見附圖),來印證:「中油調整油價是黑箱作業,且漲時調得快又多、跌時調得慢又少。」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年7月5日漲到最高峰,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為每桶140.17美元與143.29美元,當時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也漲到每公升36.1元的最高峰。之後國際原油價格反轉下滑,到2008年12月31日跌到谷底,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跌到每桶36.45美元與36.57美元,僅為高峰時的26.0%與25.52%,但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只跌到每公升21.1元,為高峰時的58.45%,這就是「跌時調得慢又少」的證明。
再看今年四月初調漲油價的情況,4月7日的油價,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為每桶120.74美元與123.21美元,約為高峰時的86.14%與85.99%,但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卻漲到每公升35.5元,為高峰時的98.34%,而以4月6日的匯率29.562元台幣兌1美元比2008年7月平均匯率30.59元台幣兌1美元升值3.48%來調整,則95無鉛汽油的價格已漲到每公升36.735元,已超越歷史高峰,這就是「漲時調得快又多」的明證。
其實,在這次油價大幅調漲3.1元之前,95無鉛汽油的價格已來到每公升32.4元,為最高峰時的89.75%,已超過上述國際原油價格的回漲幅度(西德州原油更僅回漲到最高峰的71%),但中油卻聲稱過去一段期間(選前到4月初)減半調漲,漲幅不足,致其虧損,故要大幅調漲,將過去漲幅不足的部分全部補回來。這合理嗎?即使減半調漲,其漲回幅度都已超過國際原油的回漲幅度,就表示過去所謂按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幅度的八成調整,是黑箱作業、超額調漲。
至於電價的調漲,影響民生經濟更大,對企業競爭力的衝擊也更大。根據最基本的經濟學理論,當供過於求(供給量大於需求量)時,價格會向下調整;反之,當供不應求(供給量小於需求量)時,價格會向上調整。這就是所謂的市場「價格機能」。而近年來,台灣的電力市場一直是處於大量供過於求的狀態,怎能藉口台灣的電價「偏低」而要調漲電價,以利「節能減碳」呢?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統計資料,台灣在2009與2010年的電力備用容量率高達28.1%與23.4%。若依台電的定義,這是系統淨尖峰能力比系統尖峰負載高出的可發電電力占系統尖峰負載的比率,則在離峰用電(約為尖峰用電的七成)期間可能會有超過七成以上([1.234/0.7]x100%-1=76.3%)的閒置可發電電力!
再依台電的資料,去年(2011)電力系統的容量因數(平均負載占平均裝置容量的比率;相當於平均產能利用率)為59.28%,表示去年一年平均閒置可發電電力占平均裝置容量的比率為40.72%。如此偏低的產能利用率,公司能不虧損嗎?這些證據充分顯示,近年來台灣的電力市場確實是處於大量供過於求的狀態。之所以會如此,乃是長期以來台電為了要維持20%以上的電力備用容量率,而過度投資所造成的投資浪費的後果。其實,超過10%以上的電力備用容量率的電力投資,都是浪費的投資,核四計畫超過三千億元的投資就是明顯的例子。由於浪費的投資太多,目前台電負債超過1兆3千多億元,每年光利息負擔加上浪費投資的折舊費用就要好幾百億元!該檢討的地方就在這裡,而不是電價是否「偏低」。
因為電力大量供過於求,台電為了要促銷電力,自然會儘可能的壓低電價,特別是在離峰用電期間,鼓勵大電力用戶(工業用電)採時間電價,給予優惠的價格。而在夏季尖峰用電期間,則大幅提高民生用電價格,以彌補其給予工業用電優惠的損失。因此,台灣的平均民生用電價格比平均工業用電價格要高出近三成。現在以「反映成本結構」為由,來調漲民生用電價格,是明顯違反自由市場運作法則,絕對不是「電價合理化」應有的作法。這種作法顯然是劫貧濟富!
綜合以上分析,簡單的說,造成台灣經濟病入膏肓的主要原因,乃是馬政府經濟發展依賴中國的墮落政策以及漠視民生疾苦的油電雙漲政策。可悲的是,馬政府依然強調油電雙漲的方向是正確的、是改革、是要使台灣脫胎換骨,也強調要儘快完成ECFA的後續協商(使台灣完全鎖入「一中市場」)!但在如此漠視民生疾苦的經濟政策肆虐下,未來四年台灣經濟真能脫胎換骨嗎?恐怕沒有傷筋挫骨就屬萬幸了!尤其面對歐債危機的蔓延以及中國經濟走下坡的趨勢,馬政府除了仍死抱ECFA,仰賴中國救台灣經濟,幾乎束手無策,未來台灣經濟有希望嗎?

三、台灣經濟癌症有藥醫嗎?
台灣經濟已經失去動能,已經得了無能癌症,還有救嗎?還有藥醫嗎?一般對付癌症,要不是動手術,就是化療。而台灣經濟已經得了仰賴中國扶持的軟骨無能癌症,已經深陷經濟「中國化」的危機,要救就非得動手術不可。因為台灣經濟癌症是過度依賴中國所造成的,所以個人曾提出的手術治療方案是:以「本土化」與「國際化」策略,化解經濟「中國化」的危機。簡述如下:
(一)立足台灣、深耕台灣:改善投資環境,致力永續發展。
1. 改善國內環境,促進產業升級
(1)提升政府行政效率、修訂不合時宜的法令規章、加強基礎建設、提供低廉租金的土地,以改善國內投資環境。
(2)政府應輔導傳統產業轉型,協助業者開發設計具有本土特色的產品,致力於產業升級,並創造就業機會。
(3)協助廠商培植或自先進國家引進研發與科技人才,尤其是高階科技人力與國際化人才(如國際金融、國際企管、科技管理、智慧財產權、國際事務之法律專家)。
(4)獎勵廠商從事研發、創新,提升產品價值,建立品牌,行銷全球。
2. 致力永續發展:以「質」的提升取代「量」的擴增;追求以改善生活品質與環境品質為目標的「永續發展」,取代以提高生活水準為目標,卻犧牲環境品質的經濟成長。
(1)發展綠色環保產業(如生態旅遊業)
(2)發展綠色再生能源產業(21世紀的主流產業)
(3)發展知識密集產業(高附加價值)
(4)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本土特色)
(二)放眼世界、布局全球:加強與技術先進國家之經貿關係與技術合作。
1. 積極落實與美、日、歐等先進國家及越南、印度、印尼等鄰近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FTA);善用加入WTO後之商機與機會,加強與美、日、歐等技術先進國家之企業策略聯盟或技術合作、或自其引進先進技術。
2. 積極與亞太各國包括日本、南韓、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印尼、越南等,共同研商亞太經濟穩定發展策略。
(三)小心中國、領先中國:保持技術領先中國,降低對中國的依賴。
1. 不斷提高技術水準,促進產業升級,以保持領先中國的優勢,而擺脫中國的威脅。
2. 進行下列觀念革新的心理建設
(1)改正「政經分離」與「依賴中國發展台灣經濟」的危險觀念;重建「深耕台灣布局全球」的思維。
(2)打破「中國化」等於「全球化」的迷思;改正追求「全球化」必須對中國全面開放的錯誤觀念。
(3)改正中國為「世界市場」的錯誤觀念;正確了解中國非市場經濟、非法治及獨裁統治的本質。
(4)赴中國投資及與中國經貿交流,應以國家社會整體利害為評估之考量,不應以個別企業之利益為考量。
3. 對中國投資及開放中資來台必須審慎規範,積極管理
(1)對於台商申請赴中國投資的重大投資案,應提出對台灣總體經濟與國家安全的衝擊評估報告,以為審核之依據;對於違規者則應予嚴懲。
(2)基於利益迴避原則及防範中國「以商圍政」策略,應推動對中國投資陽光法案及中國投資資訊透明化。
(3)定期公布中國磁吸效果對於國內失業、稅收及所得分配不均的影響,並提出有效的因應對策。
(4)對開放中資來台投資必須嚴謹規範,並確實管理,避免危害台灣經濟安全與國家安全。

以上處方如能假以時日,或能改變台灣經濟體質,扭轉台灣經濟頹勢。但是台灣經濟癌症乃是馬英九一手造成的,在馬英九主政下,對我們所提出的處方向來都視若無睹、置若罔聞。連任後的馬政府仍然執迷不悟,更加倒行逆施,把台灣經濟逼上垂死之路。若讓馬政府繼續如此胡搞下去,台灣經濟必死無疑。因此,要扭轉台灣經濟頹勢,挽救台灣經濟的唯一活路,乃是早日政黨再輪替,不能再等四年。那麼,明年就應先全面罷免支持油電雙漲、支持復徵證所稅及支持開放含瘦肉精美牛進口的中國國民黨立法委員,讓該黨在國會不過半,進而罷免馬英九。否則,台灣經濟終必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隨中國崩潰或中國經濟硬著陸而衰竭。然而,這些作為辦得到嗎?能寄望現在的在野黨有此能耐嗎?我很懷疑!



(本文發表於「如何扭轉台灣經濟頹勢?」座談會,台灣教授協會主辦,2012年8月19日)

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