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油價飆漲 油公司補血肥滋滋 老百姓失血瘦巴巴

今年4月2日油價大幅調漲近10%,電價也在6月10日第一波大幅調漲,導致百物齊漲,七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達2.46%,為近四年新高。這情形讓人回想起四年前馬政府一上台就大幅調漲油電價格,而導致當年六、七月CPI年增率飆高達4.97%與5.92%,使2008年的「痛苦指數」(物價上漲率加上失業率)升高到7.67(2000到2007年平均僅為5),創下1981年(第二次石油危機)以來的最高紀錄,令全國中低收入民眾苦不堪言。
然而,經濟部能源局與台灣中油公司卻在六月中辯解說,台灣中油公司自2010年12月起實施減半調漲措施至2012年3月底止,使國內油品售價低於成本,該公司為民眾負擔無鉛汽油每公升5.4元、柴油每公升5.5元,致2011年累積稅後虧損達新台幣361億元。自2012年4月2日起,在考量民眾負擔能力及減緩物價波動之前提下,先行回收中油為民眾負擔金額的60%,其餘40%則以暫時性透過全漲緩降方式逐漸吸收之過渡方式,以合理反映油品生產成本,且期間仍以維持亞鄰競爭國家最低油價為原則進行調整。真是得了便宜還賣乖!
問題是,憑什麼要台灣人民負責讓一家經營績效不彰的油公司穩賺不賠?為什麼中油的購油成本一增加,就要完全轉嫁、甚至超額轉嫁給國內消費者負擔?為什麼減半調漲,沒有完全轉嫁,就說是油公司為民眾負擔?為什麼2009年經濟不景氣,台灣經濟成長率負1.9%,創下六十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最差的紀錄,台灣大多數企業都虧損累累,政府卻讓油公司向全民吸血,使中油由前一年大虧1,201億元轉為大賺376億元(見中油公司2011年度年報),台塑化公司也由前一年小賺145億元變成大賺480億元?這就是馬政府的「油價合理化」?這就是馬式的伸張「社會公平正義」?
根據中油公司年報中汽、柴油產量、產值、內外銷量與內外銷值的資料計算,我們發現2010與2011年中油每公升汽油的產值分別為18.59元與22.5元,而其內銷價格為26.47元與28.54元,外銷價格則為17.05元與21.9元;外銷價格比內銷價格少了9.42元與6.64元,外銷價僅為內銷價的64.4%與76.7%,顯然是以內銷補貼外銷。此一現象也同時刺破了經濟部與中油所謂的「維持亞鄰競爭國家最低油價」的謊言。柴油的情況也是如此,2010與2011年中油每公升柴油的產值分別為18.22元與23.76元;而其內銷價格為23.31元與25.66元,外銷價格則僅為17.65元與23.0元。
外銷價格是由國際市場所決定,在國際市場上中油沒有定價的能力,無法將其增加的購油成本藉由漲價而轉嫁給買方。而國內市場是由中油與台塑化公司聯合壟斷,內銷價格幾乎是由中油一手決定(台塑化跟進),故中油可以吃定國內消費者,將其增加的購油成本藉由油品漲價而完全、甚至超額轉嫁給買方,對國內消費者大吸血,來彌補其本身經營不善的虧損黑洞還轉虧為盈,且讓台塑化公司跟著賺得荷包滿滿。上述內外銷差價如此之大,就是反映這種以內銷補貼外銷的惡質經營手段。而這卻是四年多來,馬政府所大力推動的「油價合理化」改革與實踐「社會公平正義」的結果!老百姓能耐其何?!
中油自2007年起採行「汽柴油浮動油價機制」,每月(2008年8月起改為每週)依指標原油價格(70%杜拜+30%布蘭特)及匯率變動之八成,計算國內汽、柴油價格變動幅度。在2007年11月汽油每公升超過30元(95無鉛汽油為30.7元)後,為了照顧民生,避免其他物價跟著上漲,當時的民進黨政府即予以凍漲。馬政府上台後,在2008年5月28日解凍油價,95無鉛汽油一下子調高為34.6元/公升,7月5日再調漲到36.1/公升的歷史高峰,直到8月9日才隨國際油價下滑而緩步調降。
對照國際原油價格走勢與我國95無鉛汽油價格走勢,我們可以發現:「中油調整油價是黑箱作業,且漲時調得快又多、跌時調得慢又少。」國際原油價格在2008年7月5日漲到最高峰,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為每桶140.17美元與143.29美元,當時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也漲到每公升36.1元的最高峰。之後國際原油價格反轉下滑,到2008年12月31日跌到谷底,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跌到每桶36.45美元與36.57美元,僅為高峰時的26.0%與25.52%,但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只跌到每公升21.1元,為高峰時的58.45%,這就是「跌時調得慢又少」的證明。但中油卻辯解說,在國際原油價格達歷史高峰時,國內95無鉛汽油的價格應為每公升38.7元,當時只調漲到36.1元,是由中油公司與政府貨物稅合計吸收每公升2.6元,(見自由時報,2012年8月22日,「台灣中油來函」)這部分在國際原油價格下跌時,中油公司再以國內油價緩降的方式吸收回來。問題是,就算真是如此(要由人民負全責),2.6元也僅占38.7元的6.7%或36.1元的7.2%,怎麼可以緩降的幅度竟然不到國際原油降幅的一半?這不是對老百姓吸血吸太多了嗎?這其實是讓中油公司可以在2009年轉虧為盈(由前一年大虧1,201億元轉為大賺376億元)的關鍵之所在,因為2009年初國際原油價格自谷底往上攀升,而中油的國內油品價格則自非常不合理的高檔隨著往上大幅調漲。
再看今年4月2日的油價,杜拜原油價格與布蘭特原油價格分別漲到每桶120.38美元與123.15美元,約為高峰時的85.88%與85.94%,但我國95無鉛汽油的價格卻漲到每公升35.5元(4月2日至8日),為高峰時的98.34%,而以4月6日的匯率29.562元台幣兌1美元比2008年7月平均匯率30.59元台幣兌1美元升值3.48%來調整,則95無鉛汽油的價格已漲到每公升36.735元,已超越歷史高峰,這就是「漲時調得快又多」的明證。
其實,在這次油價大幅調漲3.1元之前,95無鉛汽油的價格已來到每公升32.4元,為最高峰時的89.75%,已超過上述國際原油價格的回漲幅度(西德州原油更僅回漲到最高峰的71%),但中油卻聲稱過去一段期間(選前到4月初)減半調漲,漲幅不足,致其虧損,故要大幅調漲,將過去漲幅不足的部分全部補回來。這合理嗎?即使減半調漲,其漲回幅度都已超過國際原油的回漲幅度,就表示過去所謂按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幅度的八成調整,其實已超額調漲。
況且,目前油價每周調整一次,但實際上中油是每月購油一次。那麼,在國際油價上漲時,每月第一周隨國際原油上漲而調漲還有些道理,但第二、三、四周再調漲就完全沒道理了,因為其購油成本發生在第一周,並沒有隨之後現貨市場的油價上漲而增加。但中油卻可藉此補血再補血,老百姓只能失血再失血!台灣人民還能忍受到幾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