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慎防「服貿協議」墜入「表相對等」的陷阱

三月十八日啟動的「反服貿」太陽花學運,於四月十日晚上光榮退場,轉守為攻,出關播種。接下來,對於「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立法及「服貿協議」的逐條、逐項審議問題,就回到國會的朝野角力了。如今立法院朝野黨團協商,決定在六月十六日起召開臨時會,將處理兩岸監督條例、服貿協議、自經區等重大議案。中國國民黨已經擺明了要在六月底前強硬通過服貿協議的態勢,接下來就看在野黨在臨時會如何接招了。
太陽花學運的主要訴求是「退回服貿、重啟談判」,其次是「先立法再審查」。其理由在於,馬政府簽署的「服貿協議」是黑箱作業、缺乏程序正義,危及國家安全,而且雙方之開放並不對等,衝擊台灣的中小企業甚巨,影響年輕人未來的就業與生計。為了呼應太陽花學運的訴求,在學運熱潮期間,民進黨中央黨部提出「兩岸服貿協議 立法監督 重啓談判」說帖,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則提出「兩岸服務貿易協議」修正對案。兩者都顯示,民進黨主張:「兩岸服務貿易協議」應依下列原則重啓談判或審查:對等開放、公平競爭、照顧人民生計、確保國家安全。這四大原則中,「對等開放」是非常吊詭、非常危險的。
何謂「對等開放」?如何「對等開放」?民進黨的說帖主張「開放比例對等」、「開放區域對等」,符合「對等原則」嗎?是在照顧人民生計嗎?會不會變成馬英九建構「一中市場」的助力?當一個小孩被一個壯漢揍了一拳,要求對方也要讓他回敬一拳,這樣算「對等」嗎?當一個弱女子被一個惡霸侵門踏戶給強暴了,她還反過來要求對方要大門敞開,讓她隨時可以去投懷送抱,這也算「對等」嗎?馬英九曾於2012年8月27日接受專訪時強調,台灣資金到大陸(中國),有人說是錢進大陸(中國),但又不讓中資來台,這叫什麼政策?所以他同意,對於陸資(中資)來台,「只有再開放的空間」。這就是馬式的「表相對等」思維!如今,民進黨主張的「開放比例對等」、「開放區域對等」,與馬式的「表相對等」思維似乎沒有多大的差別,可說已經墜入馬式「表相對等」的陷阱。
台灣與中國本質上極不對等,要求「實質對等」,談何容易。目前中國人口約是台灣的57倍,中國經濟規模以國內生產毛額(GDP)來計算,約是台灣的20倍,中國四大國營銀行中任何一家的資產都遠超過台灣所有銀行的資產總和。台灣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自由競爭市場經濟,中國則是以國(公)營企業為主的非自由市場經濟,而且中國各級政府對市場的管制與干預又多。台商投資中國與中資來台投資的目的也完全不同;前者在於追求私人利潤,後者則別具政治目的。台商「錢進中國」,是為中國創造就業機會,賺取大量外匯,絲毫也不會去影響中國的政經政策,只會淪為中國用來恐嚇台灣的「人質」;而「中資來台」則是來挖取台灣的關鍵技術,或是別具政治目的的「戰略性」投資,包括變相移民、影響台灣股市、房市、媒體及金融穩定,進而影響台灣的經濟與金融政策,掌控台灣的經濟命脈,以促進「經濟一體化」。台灣是個民主法治的社會,而中國則是一個極權人治的社會。更何況中國一貫主張「一個中國,台灣是中國的一部分」,且不排除以武力併吞台灣,而台灣則主張主權獨立,但願與中國和平相處。在如此本質上極不對等的情況下,開放台商(不論是製造業或服務業)「錢進中國」等於是「投懷送抱」、「送肉飼虎」,而開放中資來台,則是「開門揖盜」、「引狼入室」。
2010年簽署ECFA(經濟合作架構協議)後,造成另一波台灣企業西進潮,使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大量流失,台灣製造業空洞化。三年多來台灣的失業率一直維持在4%以上的高檔,甚至超過5%,且是亞洲四小龍中失業最嚴重的,經濟成長率則是節節下滑,在四小龍中墊底。而今馬政府急著要簽署「服貿協議」,則是要進一步落實ECFA,深化「一中市場」,加速台灣與中國「經濟整合」,為其「終極統一」目標鋪路,即使2016年非由中國國民黨執政,情勢也無法逆轉。簽署「服貿協議」是要開放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大量西進,將使「錢進中國、債留台灣」的情況更加惡化,而且開放中國金融業來台,等於開啟中資前來併購台灣金融業的大門,是在為台灣與中國金融整合鋪路,對台灣影響更大。
銀行業西進中國,是拿台灣的資金去資助中國經濟發展,獲利的是中國與銀行財團;但若投資失利(包括呆帳率偏高)、發生問題時,金融風險必會延燒回台灣,往往會造成「擠兌潮」,嚴重者更有可能形成金融危機,影響台灣國家經濟穩定。而中國銀行界的呆帳比率又向來偏高;近年來其潛藏的金融風險更不斷升高。
中國目前正面臨四大經濟危機:影子銀行、地方債、公司債、資產(房地產)泡沫;一場比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更大風險的中國版金融海嘯正在形成。根據中國社科院統計,2012年底,中國影子銀行(主要包括個人理財業務及信託商品)的規模約人民幣20兆元(約合新台幣100兆元);地方債的規模亦約人民幣20兆元,且今年將進入償債高峰期。但摩根大通銀行則估計,中國影子銀行規模已達人民幣36兆元,占中國國內生產毛額(GDP)比重超過六成。根據美國標準普爾(S&P)統計,到去年底中國非金融類公司債總額快速暴增到12兆美元(約合人民幣74.6兆元),已達其GDP(約10兆美元)的120%。在房地產方面,中國BWCHINESE中文網2月18日報導指出,中國房市已開始崩盤或處於崩盤的前夕:很多三、四線城市已有價無市,各地出現鬼城;銀行已開始緊縮房地產業的銀根(近年來中國一直在閙錢荒,與此不無關係);很多富人(如香港首富李嘉誠、中國萬科董事長王石)開始撤資房地產,溫州炒房團也已在中國各地拋售房地產。一旦這些地雷連環引爆,所造成的中國版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的殺傷力將遠甚於2008年的全球金融海嘯,而台灣與中國經濟整合的程度又遠比2008年時來得更深,受創程度必然比當年(2009年經濟成長率-1.8%,創下台灣有經濟統計以來的最差紀錄)更嚴重。
面對潛藏諸多地雷的今日中國經濟,台灣金融業大舉西進,固然仍可能有獲利的機會,但風險絕對更高。即使是擁抱服貿協議的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也曾在4月中表示,國銀對中國曝險額度已達新台幣1.5兆元,且在快速增加;國銀未來最大風險來源是中國。然而,中國基於矮化台灣,不對等開放銀行及其他金融服務業(不包括證券期貨和保險),限制台灣的銀行只能在福建省設立的分行,可以參照大陸(中國)關於申請設立支行的規定提出在福建省設立異地支行的申請。針對此不對等開放,民進黨對應的主張,不是要求提高中資來台的限制,而是依其「對等開放」原則(開放區域對等),要求中國全境開放(對通訊、運輸、社服等項目亦是如此)。這不是更用力要把台灣的銀行業推入中國的火坑嗎?難道國銀對中國曝險額度1.5兆元還嫌太少嗎?這不是在幫馬政府加速建構完成「一中市場」嗎?
至於民進黨主張的「開放比例對等」,也有同樣的問題。中國是以國營企業為主,且各級政府介入市場程度甚深的非市場經濟,要對一家公司具有控制力,持股比例必須超過50%才辦得到,但是台灣是以民營企業為主的自由市場經濟,企業之股權分散,只要是最大股東,即使持股比例不到20%,甚至10%,都可具有絕對的控制力,這也是台灣與中國基本上不對等之處。例如財政部對第一金控公司的持股比例僅佔13.35%(最大股東),但擁有7席董事,還兼董事長與總經理,就對第一金控公司具有絕對的控制力。甚至還有許多銀行,具有控制力的最大股東之持股比例還不到10%。
馬政府依照中國的標準來界定投資者對一家公司的「控制力」,強調開放中資對電信、海運、倉儲、貨運承攬…等服務業之總持股比例需低於50%,不具控制力。如果依民進黨主張的「開放比例對等」,其中若排除影響國家安全項目,是否也要要求中國開放台資對同樣的服務業之總持股例需低於50%就好?台資到中國,即使持股比例達50%(不超過50%),仍無法控制該參股公司(如2007年新光三越百貨轉投資北京新光天地,持有半數股份,因經營權之爭,新光三越少東就曾遭中國以「涉及經濟犯罪」之罪名留置,就是最有名的例子。);而中資來台,持股不必到50%,只要達20%,甚至10%,即可能控制其參股的公司。因此,依此「開放比例對等」的開放,對台灣而言,實質上是完全不對等的開放;一方面是鼓勵更多台商「錢進中國」,資助中國企業發展,然後再回過頭來打擊本土中小企業;另一方面是「引狼入室」,讓中資來挖取台灣的關鍵技術,掌控台灣的經濟命脈。
以協議內容諸多不對等為由,訴求「退回服貿、重啓談判」,策略上不能說不對;但重啓談判或修正協議內容時,所要堅持的「對等原則」,必須慎謀是「實質對等」,而不是「表相對等」。像民進黨這般主張的「對等開放」(開放比例對等與開放區域對等),不是相對要求提高中資來台的限制,而是要求中國全境開放或提高開放比例,實已墜入馬式的「表相對等」陷阱而不自知。民進黨雖堅守「國家安全」的防線,但對於中國「溫水煮青蛙」式的經濟主權之掠奪,竟然是缺乏警覺,甚至要誤添柴火來升高水溫!
四年前,大家站出來反對ECFA,是擔心簽署ECFA後,十年內「一中市場」將建構完成,台灣與中國經濟整合後淪為中國經濟的附庸,最後邁向被中國併吞的不歸路。但當年民進黨只反對ECFA的「黑箱」作業(缺乏程序正義),而不是全然反對與中國簽署ECFA,所以在2012年的總統大選時,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蔡英文承諾,對於馬政府所簽署的ECFA要概括承受。如今,「服貿協議」乃是ECFA的後續協議,所以馬英九敢於向民進黨下戰帖,要求公開辯論「服貿協議」。而民進黨則只能在強大的民意壓力下,力有未逮的在「體制內」拚命「反黑箱服貿」,而不是全然反賣台的「服貿協議」。在即將到來的立法院臨時會,在野黨將如何因應中國國民黨硬要強行通過不符合大多數民意的行政院版「兩岸監督條例」與「服貿協議」,我們且拭目以待。 (民報 2014/05/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