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體檢馬政府施政的經濟發展成果

馬英九在農曆年初一(2月3日)到台中清水紫雲巖上香致詞時,很得意的說,去年經濟成長率達10.47%(按:此為主計處概估數),是23年來最高,主計處預估今年會有5%的經濟成長率,他還用台語詢問民眾「有爽嗎?」馬先生顯然對台灣在他主政下的經濟發展成果「自我感覺超良好的」,簡直就爽斃了,所以才會問民眾「有爽嗎?」,完全忘了他的「六三三」支票大跳票的施政「無能」症。
無感復甦的經濟成長
其實,表面上單一的高經濟成長率未必能反映真正的經濟發展實況。經濟成長率的計算,是某一年國內生產毛額(GDP)與之前一年的GDP比較增加的百分比。由於2009年創下經濟表現最差紀錄的負成長(-1.93%),GDP跌到谷底,與之相比,2010年的經濟成長率自然會比較高,但人民卻感受不到,故被認為是「無感復甦」。事實上,馬政府執政後,如依季來計算,自2008年第三季至2010年第四季,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2.62%,還曾創下連五季(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三季)負成長的紀錄。換句話說,如與馬政府上任時2008年第二季的GDP相比,2010年第四季的GDP只高出2.62%而已。這樣的表現要人民如何能「有爽」?
社會上之所以認為是「無感復甦」,主要是因為失業率與失業人數一直居高不下,而實質薪資則不升反降。去年失業率雖緩步下降,但仍處於相對高檔,平均失業率5.21%,是史上次高,僅次於2009年的5.85%(都在馬政府執政期間)。2010年平均失業率5.21%,若按教育程度別觀察,則以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5.62%為最高,其次為高中(職)程度者5.58%;若按年齡層觀察,則以15至24歲年齡者失業率13.09%為最高;其次為25至44歲年齡者5.35%。這顯示,剛踏出校門的青年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相當嚴重。若加計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的廣義失業率,則 2009年的廣義失業率高達7.35%,史上最高,2010年雖有下降,但仍高達6.57%。在政府大量聘僱臨時工及補助企業聘用員工,以美化失業率的努力下(去年12月政府僱用人數106.2萬人,不僅是史上新高,並較金融海嘯前大增10.3萬人,增加10.7%),去年12月失業率雖降至4.67%,但仍是亞洲四小龍最高(香港4.0%、南韓3.6%、新加坡2.1%)。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去年平均失業週數為29.7週,較前年(2009年)延長2.2週,顯示要找到一份工作比以往更困難。去年1~12月平均失業人數57.7萬人,其中初次尋職者10.5萬人,非初次尋職者47.2萬人;因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而失業者24.0萬人,占非初次尋職者的50.85%。而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則與企業外移(特別是西進中國)有關。
企業不斷大量西進乃形成三角貿易(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持續攀升。經濟部在1月20日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國內接單,但在海外工廠生產的比率高達50.43%(絕大部分是在中國),創史上新高,不但是首次突破50%,也顯示即使外銷訂單金額創新高,卻有超過一半的產能是在國外(主要是中國)營運。同一天發布的另一項投資審議委員會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去年一整年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達122.3億美元,首度突破百億美元,亦創史上新高,年增率更攀升達101.87%;相反的,去年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則減少20.56%。此與馬政府所宣稱的ECFA可吸引國際資金來台投資的效果完全相反!
海外生產比重超過五成的三角貿易雖對GDP的成長有貢獻,但主要是企業主及大股東獲利,並無助於促進國內就業,反而因企業外移,而造成勞工面臨失業及薪資倒退的困境。依主計處的統計資料,去年10月,製造業實質薪資為新台幣36,208 元,比2009年下降了3.4%(2009年為37,477 元,成長率為 -8.4%),比1995年的36,269元還低,等於回到15年前的水準;服務業實質薪資為38,405元,比2009年下降了8.6%(2009年為42,035元,成長率為 -2.5%),比1992年的39,031元還低,等於回到18年前的水準(見附圖1)。
更慘的是,房價漲、油價漲、物價樣樣都漲,只有薪水不漲。馬政府還火上加油,健保、勞保、國民年金等跟著喊漲。勞工實質薪資停滯甚至倒退,還要面對物價上漲、房價飆高等問題,痛苦指數(失業率加物價上漲率)節節上升。
如此經濟發展的結果,自然會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惡化與貧富差距的擴大。依主計處的資料,2009年政府移轉收支前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前五分之一最高所得組家庭的所得份額與後五分之一最低所得組家庭的所得份額的比)為8.219,創史上新高,比2007年的7.523倍高出近0.7倍。2010年勢將再創新紀錄,因為經濟成長率達10.47%,但實質薪資卻繼續負成長,企業主及大股東等高所得者獲利,而受薪階層的中低所得者卻反而受到傷害。
癥結探源:傾中的迷思與財團的迷思
馬政府主政兩年半以來,台灣的失業率與失業人數一直居高不下,而實質薪資則不升反降,痛苦指數節節上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究其癥結之所在,乃是源自馬政府「傾中的迷思」與「財團的迷思」。
馬政府的經濟施政是走「殖民經濟」路線,奉中國為宗主國,依賴中國(一中市場)來發展台灣經濟。因此,馬政府一上台就決定要仿效香港與中國簽署CEPA(更緊密經貿關係安排),而與中國簽署類似CEPA的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香港政府在簽署CEPA前一再宣傳,簽署CEPA後,在中國的香港製造業,會因零關稅而回港設廠,創造工作機會。馬政府也依樣不斷強調,簽署ECFA後,就可以吸引在中國的台商回台投資設廠,還誇稱可以吸引國際資金增加來台直接投資。不過,我們早已指出,從香港的CEPA經驗來看,這不僅不可能,而且反而會造成第二波產業西進潮(包括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大量西進)。
我們從香港CEPA的經驗發現,CEPA造成香港第二波產業北移(包括生產性服務業),導致製造業空洞化現象持續惡化,造成香港的貧窮問題更加嚴重,貧富差距更加擴大;少數財團與資本家是受益者,大多數的一般勞工與中產階級都是受害者。香港已成為發展地區中貧富懸殊問題最嚴重者。CEPA使香港更加依賴中國,使香港的經濟發展命脈,永遠都脫離不了中國中央政府的掌控。我們認為,ECFA可說是香港CEPA的翻版,將帶來第二波產業西進潮,尤其是金融、證券、保險等生產性服務業,並導致製造業空洞化。加上台灣的產業結構不同於香港,ECFA必為台灣帶來嚴重的失業問題,並擴大貧富差距。ECFA也將使台灣更依賴中國,無異是把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送給中國掌控。
雖然ECFA在今年1月1日才正式生效,但其簽署係在去年六月中,且在中國國民黨掌控立法院近四分之三席次的情況下,一般都預期ECFA一旦簽署,一定會如期生效,故其對投資的影響早在簽署後就會產生。上述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創史上新高、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高失業率、高失業人數、高痛苦指數、高所得差距倍數等數據,正印證了我們先前的推測與憂慮,也與馬政府宣稱的ECFA會吸引在中國的台商回台投資設廠,並增加外人來台直接投資的效果完全相反!
馬政府堅決要與中國政府簽署ECFA,不僅是陷入「傾中的迷思」,也是陷入「財團的迷思」。當時急欲簽署ECFA,就是著眼於石化、鋼鐵、機械等大企業、財團,特別是石化財團的利益,而忽視其對勞力密集產業,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衝擊。馬政府對財團、大企業提供獎勵與租稅減免優惠,但卻忽視相對弱勢的工農中低收入者、中小企業、中南部地區等的照顧。因此,在馬政府主政下,台灣所得分配不均的惡化及貧富差距的擴大並不令人意外。只要馬政府不放棄傾中的「殖民經濟」路線,不改走真正的國際化路線,台灣的失業率與失業人數就會居高不下,台灣的貧富差距就會繼續擴大下去。

(發表於新台灣智庫財經論壇2011/02/12)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