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5日 星期五

與中國簽訂ECFA,對台灣整體經濟利多於弊嗎?2010/05/10

【與中國簽訂ECFA,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必定是弊遠大於利。馬政府早已定調要與中國簽訂ECFA,之後才找中經院進行評估,來為其既定政策背書,完全是「先射箭後劃靶」。中經院則秉承馬意,運用未必適用於台灣的經濟模型,以不切實際的假設,得出馬政府所要的結論。經濟部再以「專業調整」為由,扼殺「專業良心」,將負面影響部分向下調整或直接刪除。然後,馬政府就透過強力文宣廣告,誇大不簽署ECFA的經濟損害與簽署ECFA的經濟效益。如此荒誕的「專業調整」結果,台灣人民能相信嗎?

馬政府早已定調非要與中國簽訂ECFA不可,因反對與質疑的聲浪大,乃於事後委託中華經濟研究院(中經院)進行「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之影響評估」研究,企圖假學術研究機構之手,提出與中國簽訂ECFA有利於台灣經濟發展之結論,來為其既定政策背書,完全是「先射箭後劃靶」。
中經院則秉承馬意,運用未必適用於台灣的經濟模型,以不切實際的假設,得出馬政府所要的結論。經濟部再以「專業調整」為由,扼殺「專業良心」,將負面影響部分向下調整或直接刪除。舉例來說,經濟部認為,台灣與中國已是WTO資訊科技協定參與國,電子資訊相關產品多已零關稅,評估報告顯示電子資訊相關產業為最大受損產業與事實不符,故將對其產值的衝擊直接刪除。經過如此「專業調整」後,馬政府就透過強力文宣廣告,誇大不簽署ECFA的經濟損害與簽署ECFA的經濟效益(經濟成長率將提高1.65%至1.72%,並增加就業人數在25.7至26.3萬人之間)。這樣的「專業調整」結果,能說服台灣人民嗎?
然而,中經院的評估報告是禁不起檢驗的。首先,中經院採用的GTAP(全球貿易分析)模型是「充分就業」模型,假設生產資源在部門間(或產業間)可以完全自由移動(即工程師可以下鄉種田,農民也可以到科技公司上班!)。這等於假設台灣經濟時時處於「充分就業」狀態,且勞工在不同產業部門之間可以完全自由移動,亦即,台積電工程師可以隨時轉業當農民到雲林種菜,而農民也可以馬上到台積電報到從事更新製程的研發。在「充分就業」假設下,簽訂ECFA對某些產業所產生的失業問題,可以透過薪資向下調整讓勞工的工作意願降低,勞動供給減少,加以解決,或勞工馬上從受損產業轉移到受益產業中工作,經濟就自然回復到充分就業的狀態。依中經院的評估,簽訂ECFA,台灣農業產值將增加0.97%,遠高於製造業將增加0.11%的經濟效益;其中製造業中受損的產業依序為電機及電子產品業與其他運輸工具業,受益的產業依序為化學塑膠橡膠業、機械業、紡織業…等。依「充分就業」的假設,簽訂ECFA後,台灣將有不少電機及電子產品業與其他運輸工具業的工作人員會轉業到農業、化學塑膠橡膠業、機械業、紡織業部門。
其次,評估報告假設台灣與日本、南韓、東協國家所生產商品皆可「完全替代」。舉例說,簽訂ECFA後,由於台灣輸往中國的產品無須關稅,台灣生產的石化原料將在中國市場完全取代韓國與日本生產的石化原料,而台灣生產的機械產品亦可完全取代韓國與東協國家生產的機械產品(經濟部新聞稿,2009.07.29)。其實,關稅並非影響產品競爭力的「唯一」因素。何況各國所生產的商品也非完全相同,豈能假設完全替代?就算台灣與這些國家商品可以完全替代,受限於台灣產業現有產能亦無法完全取代競爭對手所生產的商品;若要完全取代,台灣目前石化業與機械業的產能必須立即擴增好幾倍,根本就辦不到。更何況東協輸中國產品已是零關稅,如何取代?
更離譜的是,評估報告排除台灣製造的產品在台灣國內市場被中國商品替代的可能性。該評估報告只考量中國與台灣雙方農工產品貿易自由化及解除非關稅各項障礙後,台灣生產的商品在中國市場取代日、韓、東協等國家所生產商品的效益,以及中國產品在台灣市場取代日、韓、東協等國家所生產商品的效益,完全忽視中國低價產品取代台灣所生產商品的可能性。
此外,該報告亦忽視簽署ECFA將加深對中國市場依賴,台灣國家經濟安全風險升高的嚴重性。當兩岸在關稅降為零與解除管制下,台灣較具競爭力的產業普遍都會產生對中國出口增加,同時排擠到對其他國家的出口,尤其是對美國、歐盟、日本及東協,而導致對中國出口的依賴加深,台灣國家經濟安全的風險升高。依該報告,對中國出口將增加245~256.8億美元,對美國、歐盟、日本及東協的出口,將分別減少35.2~44.4億美元、31.4~39.9億美元、15.8~20.3億美元與11.6~14.5億美元。但該報告對此「貿易移轉效果」,則僅以「未來台灣是否會導致過度依賴中國大陸市場,將值得注意並採取相應對策。」輕描淡寫地帶過。長期而言,這恐怕才是簽訂ECFA,對台灣造成的最大隱憂!目前台灣出口占國內生產毛額的比重高達七成,而對中國的出口依存度又超過四成,只要中國採取減少自台灣進口的措施,台灣經濟馬上就會受到嚴重的衝擊。如今,馬政府還急於要簽訂ECFA,要使台灣經濟更依賴中國,就是要把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送給中國掌握!
還有更荒謬的是,該評估報告製造誇大不實的就業效果。由於充分就業模型不可能創造就業效果,中經院為了要評估就業效果,乃將GTAP模型的估計結果聯結到一個單國TAIGEM模型,再做一次就業衝擊評估。估計結果:在靜態下,總就業人數可增加13.5~13.8萬人;在動態下,可增加25.7~26.3萬人。然後,馬政府就以「簽ECFA可創造26萬多個就業機會到處宣傳廣告,欺騙台灣人民!其實,既然中經院主張採用GTAP模型來評估經濟效果,而GTAP為充分就業模型,便不可能創造就業效果,上述結果乃是憑空製造出來的。而且把GTAP模型推估出來的乘數效果代入TAIGEM模型,再推估一次就業乘數效果,是將原來2倍的效果放大成4倍,3倍的效果放大成9倍,是錯上加錯、高度膨脹不實效果的作法。
事實上,與中國簽訂ECFA後,由於雙方商品貿易免除關稅,對於原來出口到中國須被課徵關稅的石化塑膠、機械、鋼鐵等大企業、大財團固然可以享受到短期的免關稅利益,但中國的黑心貨物,如毒奶粉、毒水餃、毒牙膏、毒螃蟹…等,便可長驅直入,毒害台灣。而且由於中國的工資與土地租金等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中國廉價劣質產品與農產品將大舉入侵台灣,必然打垮勞力密集的本土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與農業,也搶走就業機會,而造成更嚴重的失業問題。若再加上承認中國學歴、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則連技術工與白領專業人員(包括醫護人員)都會遭殃。目前中國每年約有650萬名大學畢業生,只要其中100萬或50萬人以專業(技術)人員名義來台,就足以讓絕大多數的台灣大學生畢業即失業。嚴重失業的結果將壓低台灣的實質工資,而造成所得分配不均嚴重惡化,貧富差距更加擴大。其結果,受害最大的當屬中南部、中小企業與中下所得階層。總而言之,與中國簽訂ECFA,對台灣整體經濟的影響必定是弊遠大於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