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0日 星期五

殖民經濟與財團利益優先的經濟政策

一、殖民經濟 仰賴中國

2008年5月20日,馬英九主政以來,馬政府的經濟施政就開始走殖民經濟路線,奉中國為宗主國,要依賴中國(一中市場)來發展台灣經濟。馬一上台就決定要對中國全面開放,且要與中國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於去年(2010)六月中完成簽署(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就是要建構「一中市場」,與中國經濟整合,使台灣成為中國經濟的附庸,為馬英九「終極統一」的政治目標鋪路。
由於中國的工資與土地租金等生產成本遠低於台灣,市場規模又遠大於台灣,依廠商的投資區位選擇理論,企業會選擇到產品市場潛力大的地方或接近原料產地或生產要素(如勞動、土地)價格較低的地方投資,故ECFA使台灣與中國經濟整合,不論是台商或外商都可能增加對中國的投資,而造成另一波台灣企業西進潮,台灣的資金、技術、人才將被大量吸往中國。
事實上,依經濟部投審會的資料,去(2010)年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達122.3億美元,創史上新高,年增率更高達101.87%;另根據公開資訊觀測站最新的資料,去年上市櫃公司匯往中國的資金高達新台幣1,750億元,打破歷年紀錄,且較前年高出五成二。這些都足以印證ECFA已造成另一波產業西進潮。(雖然ECFA在今年1月1日才正式生效,但其簽署係在去年六月中,且在中國國民黨掌控立法院近四分之三席次的情況下,一般都預期ECFA一旦簽署,一定會如期生效,故其對投資的影響早在簽署後就會產生。)投審會的資料也顯示,去(2010)年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20.56%;這表示ECFA不但未能使外資增加,卻反而減少來台直接投資。
由於對中國「全面開放」,目前投資中國占台灣對外投資總額的七成以上(若加上透過英屬加勒比海群島等的間接投資,則高達八成以上),並導致對中國出口占台灣總出口的四成以上,等於在經濟上「把雞蛋都放在同一個籃子(中國)裡」。ECFA實已把台灣鎖入「一中市場」,經濟幾乎完全依賴中國!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已被掌握在中國的手中!其實,由於台灣的經濟發展過度依賴中國,中國的經濟學者胡鞍鋼早就在2006年提出「貿易戰七天亡台論」。他認為,台灣對中國的經貿依賴甚深,中國可採取經貿制裁的手段,限制某些項目產品輸出入台灣,只要七天的時間就可讓台灣俯首就範。這就是走「經濟依賴中國」的「殖民經濟」的可能後果!
二、財團受益 小民遭殃

台灣在馬英九主政下,不僅走殖民經濟路線,也更向財團靠攏,等同財閥治國。馬政府與中國政府簽署ECFA,不僅是為了要建構「一中市場」,也是為了石化、鋼鐵等大企業、財團,特別是石化財團的利益著想。簽署ECFA後,透過「制度化」、「正常化」與「自由化」,逐漸使台灣與中國經濟完全整合,台灣與中國之間,商品、資金、人員、服務與資訊完全自由流動。由於雙方商品貿易「最後」將免除關稅,對於生產原來出口到中國須被課徵較高關稅的石化塑膠、機械、鋼鐵等產品之大企業、大財團,可以享受到短期的免關稅利益,所以短期而言,ECFA對某些財團有利。但中國廉價山寨產品與農產品將可大舉入侵台灣,打擊勞力密集的本土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與農業,所以ECFA對中小企業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馬政府一上台,即以「尊重市場機能」為由,於2008年5月28日解凍油價,大幅調漲汽、柴油的價格,且堅決漲足油價,也是圖利特定石化財團。因為我國油品市場為台灣中油與台塑石化兩家石油公司所壟斷的寡占市場(實質上是聯合壟斷的市場),並不是自由競爭的完全競爭市場,「市場機能」完全失靈。而所謂「漲足」,就是將成本增加的部分完全轉嫁給消費者,但完全轉嫁在完全競爭市場是不可能的。因此,油價「漲足」是「完全不尊重市場」的作法!
況且,馬政府實施的浮動油價機制,不僅浮動機制方式及運作不夠透明公開,台灣中油的浮動油價計算公式,「表面上」說是反映國際原油價格變動幅度的八成,但事實上這個計價公式是『黑箱作業』,讓中油有相當大的獲利空間,因為中油始終以商業機密為由,拒絕公開其購油成本占總營運成本的比例,及其購油成本結構之相關資訊。因此,自浮動油價實施以來使得中油轉虧為盈,大賺數百億元;更讓人事成本遠低於中油而經營效率又遠高於中油的台塑石化公司賺得荷包滿滿、年年暴利。
另外,馬政府上台後,一再對財團、大企業及富人提供獎勵與租稅減免優惠,但卻忽視相對弱勢的工農中低收入者、中小企業、中南部地區等的照顧,罔顧社會公平正義,使財團得利、小民遭殃。說是為了吸引資金回流,大幅調降遺產及贈與稅,由50%調降至10%。結果是資金回台大炒房地產,導致房價飆漲,在台北市區動輒一坪六、七十萬元,豪宅則一坪上百萬,甚至兩百萬元以上,讓一般市井小民即使節衣縮食三、四十載,也買不起一間三十坪的小窩。在馬政府主政下,中國國民黨的權貴與財閥可以享盡廣廈豪宅的奢華,而許許多多的市井小民卻淪為無殼蝸牛!
三、「六三三」空頭支票大跳票
馬英九在2008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時提出的「六三三」政見,是指要讓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6%、失業率低於3%、每人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去年經濟成長率雖達10.47%,但這裡面有一部分是因為前一年比較基期值較低所致(因2009年創下經濟表現最差的負成長紀錄(-1.93%),國內生產毛額(GDP)比2008年還低)。事實上,馬政府執政後,如依季來計算,自2008年第三季至2010年第四季,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2.75%,還曾創下連五季(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三季)負成長的紀錄。換句話說,如與馬政府上任時2008年第二季的GDP相比,2010年第四季的GDP只高出2.75%而已。即使今年會有5%的經濟成長率,則三年半平均也只有3.4%,仍與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6%的目標相差甚遠。
在失業率方面,馬政府上台後失業率就節節升高。2008年6月的失業率為3.95%,7月突破4%,12月突破5%,2009年7月突破6%,達6.07%,8月更飆高到6.13%,創台灣史上最高紀錄,之後才逐漸下降;2009年平均失業率達5.85%,亦創下史上最高紀錄。去年失業率雖緩步下降,但仍處於相對高檔,平均失業率5.21%,是史上次高。若按教育程度別觀察,則以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5.62%為最高,其次為高中(職)程度者5.58%;若按年齡層觀察,則以15至24歲年齡者失業率13.09%為最高。這顯示,剛踏出校門的青年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相當嚴重。若加計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有些人因長期找不到工作而退出勞動市場)的廣義失業率,則2009年高達7.35%,史上最高,2010年雖有下降,但仍高達6.57%。
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去年平均失業週數為29.7週,較前年(2009年)延長2.2週,顯示要找到一份工作比以往更困難。去年1~12月平均失業人數57.7萬人,其中初次尋職者10.5萬人,非初次尋職者47.2萬人;因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而失業者24.0萬人,占非初次尋職者的50.85%。而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則與企業外移(特別是西進中國)有關。
由於ECFA造成新一波的產業西進潮,台商擴大對中國投資,排擠對台灣的國內投資,等於帶走了台灣的就業機會,去為中國創造就業機會。去(2010)年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創史上新高,導致去年我國國內接單,但在海外生產(絕大部分是在中國)的比率高達50.43%,亦創史上新高。這顯示,即使外銷訂單金額創新高,卻有超過一半的產能是在國外營運,等於有一半的就業機會流到國外去,主要是為中國創造大量的就業機會。另一方面,ECFA使中國廉價山寨產品與農產品大舉入侵台灣,打擊勞力密集的本土產業(尤其是中小企業)與農業,使這些產業的勞工面臨飯碗不保的威脅。因此,ECFA將會減少台灣的就業機會,使台灣的失業人數與失業率居高不下。失業率要降到3%以下的空頭支票,更加無法兌現!
至於每人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的支票,更只是給國人畫餅充飢而已。台灣在2007年底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GNP)為17,596美元(平均每人GDP為17,154美元),而2008年第一季與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則分別為7.55%與5.66%。因此,在民進黨政府交棒給馬政府時,台灣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已超過1萬8千4百美元。但自2008年第三季起,在馬政府執政下,台灣出現連續五季經濟負成長的空前紀錄,導致2009年平均每人國民所得降為16,895美元(平均每人GDP降為16, 353美元);2010年的高經濟成長率雖使得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升為19,155美元(平均每人GDP升為18, 534美元),但即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能如主計處的預測達5%,平均每人國民所得也只能達2萬美元出頭而已,距3萬美元的夢境何其遙遠!台灣自1992年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突破1萬美元,達10, 856美元之後,到今年底如能突破2萬美元大關,等於是花了19年的時間才讓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增加1萬美元。治國無能的馬政府,要在明年僅剩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將台灣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由2萬美元推升到3萬美元的水準,豈非天方夜譚!
四、痛苦指數與貧富差距雙創新紀錄
在2008年初國際油價飆漲,當時的民進黨政府為了穩定國內物價,採取凍漲油價措施因應,但馬政府一上台,就急著解凍油價,大幅調漲汽、柴油的價格。油品不只提供市場作最終消費用,又是生產的中間投入。油價上漲必然會透過生產體系轉嫁各部門,而導致百物皆漲,最後造成「停滯膨脹」的局面(通膨與經濟衰退同時存在,通常是由「成本推升型」的物價上漲所致,前兩次石油危機所導致的通膨就是如此)。果然,在油價解凍調漲後,當年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即飆高達4.97%,並使2008年的「痛苦指數」(物價上漲率加失業率)升高到7.67(2000到2007年平均僅為5),創下1981年以來(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的最高紀錄,令全國中低收入民眾苦不堪言。
最近由於北非與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導致國際油價再度飆漲,加上因氣候變遷導致全球糧荒,以及美國聯準會實施第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國際熱錢流竄至新興經濟國家,造成各新興經濟國家通貨膨脹的極大壓力,台灣也無法倖免。因此,油價漲、糧價漲、房價漲、…物價樣樣都漲,但唯獨薪水不漲。更慘的是,馬政府還火上加油,不僅不凍漲油價,還讓健保、勞保、國民年金等跟著喊漲。勞工實質薪資停滯甚至倒退,還要面對物價上漲、房價飆高等問題,市井小民真是「屋漏偏逢連夜雨」,苦上加苦!
馬政府不僅締造台灣痛苦指數三十年來新高紀錄,也創下台灣史上貧富差距最懸殊的紀錄。前已提及,企業不斷大量西進乃形成三角貿易(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持續攀升。海外生產比重超過五成的三角貿易雖對GDP的成長有貢獻,但主要是企業主及大股東獲利,並無助於促進國內就業,反而因企業外移,而造成勞工失業及薪資倒退的困境。依主計處的資料,去年10月,製造業實質薪資為新台幣36,208元,比2009年下降了3.4%(2009年為37,477元,成長率-8.4%),比1995年的36,269元還低,等於回到15年前的水準;服務業實質薪資為38,405元,比2009年下降了8.6%(2009年為42,035元,成長率為 -2.5%),比1992年的39,031元還低,等於回到18年前的水準。
如此經濟發展的結果,自然會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惡化與貧富差距的擴大。依主計處的資料,2009年政府移轉收支前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前五分之一最高所得組家庭的所得份額與後五分之一最低所得組家庭的所得份額的比)為8.22,創史上新高,比2007年的7.52倍高出近0.7倍。2010年勢將再創新紀錄,因為經濟成長率達10.47%,但實質薪資卻繼續負成長,企業主及大股東等高所得者獲利,而受薪階層的中低所得者卻反而受到傷害。

(發表於新台灣國策智庫「馬政府執政三週年座談會」,2011年5月14日;收錄於Taiwan Brain Trust Newsletter No. 8 May 2011,「檢析馬政府執政三年之經濟政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