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馬英九締造三十年來台灣痛苦指數新高紀錄

一、前言
在2008年3月台灣總統大選時,馬英九的競選主軸是「拚經濟」。他以「六三三」空頭支票、股市上萬點(甚至兩萬點)誘人口號、以及「我們準備好了」、「馬上就會好」等大量迷魂廣告,擄獲765萬多張選票,而成功為中國國民黨奪回政權。如今馬英九執政已近三年,台灣的經濟成就是否真如其競選時所描繪的美景?這是值得深入探究的課題。
馬英九在農曆年初一(2月3日)到台中清水紫雲巖上香致詞時,很得意的說,去年經濟成長率達10.47%,是23年來最高,主計處預估今年會有5%的經濟成長率。他還用台語詢問民眾「有爽嗎?」馬先生顯然對他主政下的經濟發展成果「自我感覺超良好的」,簡直就爽斃了,完全忘了他的「六三三」支票大跳票的施政無能症!馬政府究竟有多大「拚經濟」的能耐,且讓我們好好地檢視一番。
二、「六三三」大跳票
馬英九的「六三三」政見,是指要讓台灣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6%、失業率低於3%、每人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去年經濟成長率雖達10.47%,但這裡面有一部分是因為前一年比較基期值較低所致(因2009年創下經濟表現最差的負成長紀錄(-1.93%),國內生產毛額(GDP)比2008年還低),故人民感受不到景氣好轉的氣息。事實上,馬政府執政後,如依季來計算,自2008年第三季至2010年第四季,平均經濟成長率只有2.62%,還曾創下連五季(2008年第三季至2009年第三季)負成長的紀錄。換句話說,如與馬政府上任時2008年第二季的GDP相比,2010年第四季的GDP只高出2.62%而已。即使今年會有5%的經濟成長率,則三年平均也只有4.5%,仍與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達6%的目標相差甚遠。
在失業率方面,馬政府上台後失業率就節節升高。2008年6月的失業率為3.95%,7月突破4%,12月突破5%,2009年7月突破6%,達6.07%,8月更飆高到6.13%,創台灣史上最高紀錄,之後才逐漸下降;2009年平均失業率達5.85%,亦創下史上最高紀錄。去年失業率雖緩步下降,但仍處於相對高檔,平均失業率5.21%,是史上次高。若按教育程度別觀察,則以大學及以上程度者失業率5.62%為最高,其次為高中(職)程度者5.58%;若按年齡層觀察,則以15至24歲年齡者失業率13.09%為最高。這顯示,剛踏出校門的青年畢業生找不到工作的情況相當嚴重。若加計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有些人因長期找不到工作而退出勞動市場)的廣義失業率,則2009年高達7.35%,史上最高,2010年雖有下降,但仍高達6.57%。在政府大量聘僱臨時工及補助企業聘用員工,以美化失業率的努力下,去年12月失業率雖降至4.67%,但仍是亞洲四小龍最高(香港4.0%、南韓3.6%、新加坡2.1%)。很顯然的,失業率要降到3%以下的空頭支票,是無法兌現的!
至於每人國民所得達3萬美元的支票,更只是給國人畫餅充飢而已。台灣在2007年底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GNP)為17,596美元(平均每人GDP為17,154美元),而2008年第一季與第二季的經濟成長率則分別為7.55%與5.66%。因此,在民進黨政府交棒給馬政府時,台灣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已超過1萬8千美元。但自2008年第三季起,在馬政府執政下,台灣出現連續五季經濟負成長的空前紀錄,導致2009年平均每人國民所得降為16,895美元(平均每人GDP降為16, 353美元);2010年的高經濟成長率雖使得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升為19,155美元(平均每人GDP升為18, 534美元),但即使今年的經濟成長率能如主計處的預測達5%,平均每人國民所得也只能達2萬美元出頭而已,距3萬美元的夢境何其遙遠!台灣自1992年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突破1萬美元,達10, 856美元之後,到今年底如能突破2萬美元大關,等於是花了19年的時間才讓平均每人國民所得增加1萬美元。治國無能的馬政府,要在明年僅剩不到5個月的時間內,將台灣的平均每人國民所得由2萬美元推升到3萬美元的水準,豈非天方夜譚!
三、痛苦指數創新高
在上述「六三三」空頭支票中,我們看不到馬英九對穩定物價有何用心。在經濟學裡,失業問題與通貨膨脹問題可說是最重要的兩大經濟問題。因為這兩大問題相當棘手,也都會給一般人民帶來痛苦,所以經濟學家便把失業率加上通貨膨脹率(物價上漲率)稱為「痛苦指數」。也因為這兩大問題影響人民的生計既深且鉅,會造成所得分配的嚴重不均,貧富差距的懸殊,甚至釀成動盪不安的社會問題,所以任何一個政府都不該、也不敢加以忽視,唯獨馬政府會不在乎通膨問題。
通膨問題是導致中國國民黨被中國共產黨打敗、逐出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故後來在台灣的中國國民黨幾乎都會聞通膨而色變,非常在意且謹慎地處理通膨問題。通膨加上失業問題,更是造成最近北非與中東「茉莉花革命」的主因。然而,在台灣的馬政府卻對通膨問題似乎沒有感覺。
首先,在2008年初國際油價飆漲,馬團隊在3月勝選後尚未上任前,就先預告油價自6月起解凍,要尊重市場機制來反映調漲,且要「一次漲足」。結果造成油商與消費者的預期心理,油商大肆囤油。而5月20日上任的劉內閣又以囤油太危險為由,於5月27日下午5時召開記者會,不顧政府誠信,宣布油價提前於28日零時開始調漲。油品不只提供市場作最終消費用,又是生產的中間投入。油價上漲必然會透過生產體系轉嫁各部門,而導致百物皆漲,最後造成「停滯膨脹」(通膨與經濟衰退同時存在,通常是由「成本推升型」的物價膨脹所致)的局面。果然,在油價解凍調漲後,當年6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即飆高達4.97%,並使2008年的「痛苦指數」升高到7.67(2000到2007年平均僅為5),創下1981年以來(第二次石油危機之後)的最高紀錄,令全國中低收入民眾苦不堪言。
最近由於北非與中東的「茉莉花革命」,導致國際油價再度飆漲,加上因氣候變遷導致全球糧荒,以及美國聯準會實施第二次量化寬鬆貨幣政策,導致國際熱錢流竄至新興經濟國家,造成各新興經濟國家通貨膨脹的極大壓力,台灣也無法倖免。因此,油價漲、糧價漲、房價漲、…物價樣樣都漲,但唯獨薪水不漲。更慘的是,馬政府還火上加油,不僅不凍漲油價,還讓健保、勞保、國民年金等跟著喊漲。勞工實質薪資停滯甚至倒退,還要面對物價上漲、房價飆高等問題,「痛苦指數」恐怕又要再度節節上升。
四、貧富差距更懸殊
馬政府不僅締造三十年來台灣痛苦指數新高紀錄,也創下台灣史上貧富差距最懸殊的紀錄。根據主計處的資料,去年1~12月平均失業人數57.7萬人,其中初次尋職者10.5萬人,非初次尋職者47.2萬人;因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而失業者24.0萬人,占非初次尋職者的50.85%。而工作場所歇業或業務緊縮則與企業外移(主要是西進中國)有關。
企業不斷大量西進乃形成三角貿易(台灣接單、海外生產)持續攀升。經濟部在1月20日發布的統計資料顯示,去年我國國內接單,但在海外生產(絕大部分是在中國)的比率高達50.43%,創史上新高,也顯示即使外銷訂單金額創新高,卻有超過一半的產能是在國外營運。同一天發布的另一項投資審議委員會的統計資料也顯示,去年一整年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高達122.3億美元,亦創史上新高,年增率更攀升達101.87%;相反的,去年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則減少20.56%。
海外生產比重超過五成的三角貿易雖對GDP的成長有貢獻,但主要是企業主及大股東獲利,並無助於促進國內就業,反而因企業外移,而造成勞工失業及薪資倒退的困境。依主計處的資料,去年10月,製造業實質薪資為新台幣36,208元,比2009年下降了3.4%(2009年為37,477元,成長率-8.4%),比1995年的36,269元還低,等於回到15年前的水準;服務業實質薪資為38,405元,比2009年下降了8.6%(2009年為42,035元,成長率為 -2.5%),比1992年的39,031元還低,等於回到18年前的水準(見附圖1)。
如此經濟發展的結果,自然會造成所得分配不均的惡化與貧富差距的擴大。依主計處的資料,2009年政府移轉收支前五等分位所得差距倍數(前五分之一最高所得組家庭的所得份額與後五分之一最低所得組家庭的所得份額的比)為8.219,創史上新高,比2007年的7.523倍高出近0.7倍。2010年勢將再創新紀錄,因為經濟成長率達10.47%,但實質薪資卻繼續負成長,企業主及大股東等高所得者獲利,而受薪階層的中低所得者卻反而受到傷害。
五、結論
馬英九主政以來,台灣的失業率與失業人數一直居高不下,而實質薪資則不升反降,痛苦指數節節上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六三三」空頭支票完全跳票。究其癥結之所在,乃是源自馬英九的「傾中迷思」與「財團迷思」。
馬政府的經濟施政是走「殖民經濟」路線,奉中國為宗主國,依賴中國(一中市場)來發展台灣經濟。因此,馬英九一上台就決定要與中國簽署ECFA(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並於去年六月中完成簽署,於今年1月1日正式生效。馬政府不斷強調,簽署ECFA後,就可以吸引在中國的台商回台投資設廠,還誇稱可以吸引國際資金增加來台直接投資。不過,我們早已指出,從香港的經驗來看,這不僅不可能,而且反而會造成第二波產業西進潮(包括金融保險等服務業大量西進)。上述核准赴中國投資金額創史上新高、僑外資來台投資金額減少、高失業率、高失業人數、高痛苦指數、高所得差距倍數等數據,正印證了我們先前的推測與憂慮,也與馬政府宣稱的ECFA會增加國內投資的效果完全相反!
馬政府堅決要與中國政府簽署ECFA,不僅是「傾中迷思」,也是「財團迷思」作祟所致。當時急欲簽署ECFA,就是著眼於石化、鋼鐵、機械等大企業、財團,特別是石化財團的利益,而忽視其對勞力密集產業,特別是對中小企業的衝擊。調漲油價也是圖利特定石化財團。馬政府對財團、大企業提供獎勵與租稅減免優惠,但卻忽視相對弱勢的工農中低收入者、中小企業、中南部地區等的照顧。
因此,在馬英九主政下,台灣失業率與失業人數居高不下,痛苦指數節節上升,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並不令人意外。這是765萬多台灣選民,選出一位主張「終極統一」的「中國人」來統治台灣,所付出的代價。只要多數台灣人不知覺醒,讓馬政府繼續走傾中的「殖民經濟」路線,這樣的困境就會繼續惡化下去。
(刊於《新世紀智庫論壇》第53期,2011年3月30日,第110-114頁)
附圖1 台灣製造業與服務業實質薪資及其成長率變化圖(1991~2010)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